:::
議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動] 1.討論、商量。如:「協議」、「商議」。《書經.周官》:「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2.評論是非。如:「議論」。《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唐.張說〈開元正歷握乾符頌〉:「斗水不能評巨壑之量,隙光未足議大明之體。」 3.指責。《韓非子.內儲說上》:「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 4.選擇、斟酌。《儀禮.有司》:「乃議侑于賓以異姓,宗人戒侑,侑出俟于廟門之外。」漢.鄭玄.注:「議,猶擇也。」《國語.周語中》:「故聖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亦議之。」 [名] 1.言論。如:「博采眾議」。《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凡君子之說也,非苟辨也,士之議也,非苟語也。」 2.文體名。用以論說事理、陳述作者意見的文章。如:「奏議」、「駁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討論、商量。如:「協議」。《說文解字.言部》:「議,語也。」清.段玉裁.注:「論、議、語三字,為與人言之稱。」《書經.周官》:「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唐.白居易〈與茂昭詔〉:「如或乖違,續有商議。」 2. 評論是非。如:「議論」。《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唐.張說〈開元正歷握乾符頌〉:「斗水不能評巨壑之量,隙光未足議大明之體。」 3. 指責。《韓非子.內儲說上》:「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 4. 選擇、斟酌。《儀禮.有司》:「乃議侑於賓以異姓,宗人戒侑,侑出俟於廟門之外。」漢.鄭玄.注:「議,猶擇也。」《國語.周語中》:「故聖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予也亦議之。」 5. 言論。如:「博采眾議」。《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凡君子之說也,非苟辨也,士之議也,非苟語也。」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 6. 文體名。用以論說事理、陳述意見之文章。《後漢書.卷四三.朱樂何列傳.朱暉》:「國家樂聞駁議,黃髮無愆,詔書過耳,何故自繫?」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
|
注音: | 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議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