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轉布朗法 - 教育百科
倒 | |
轉 | |
布 | |
朗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everse Browne |
作者: | 陳敏珍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倒轉布朗法係圖書資料借閱登記法,為一種採用書袋卡(Pocket Book-Card)與借書卡(Card Ticket)並用的流通作業方式,亦即所謂的混合式流通系統(Combined Charging System),於1879年由美國著名圖書館員施瓦爾茲(Jacob Schwartz)所提出。 倒轉布朗法為書袋卡流通法(Pocket Card Charging)的一種,主要沿用布朗圖書流通系統(Browne Book Charging System)之基本方法。該法是由美國波士頓圖書館局(Library Bureau in Boston)館員布朗(Nina E. Browne),於1895年設計的作業方式,頗類似1873年布萊德福公共圖書館(Bradford Public Library)館員維爾戈(L.G. Virgo)所採用的方法。布朗法採用書袋註記借閱者姓名、住址及註冊號碼,每一讀者發予一定張數的借書袋(Reader's Pocket),每次限用一張,借書一冊。借書時書後卡自書後袋取出放入讀者的借書袋內,然後依照日期再按索書號、作者或書名排列。待圖書歸還後,借書袋即交還讀者保存。此種方式借還書作業非常簡單,因此在照相流通系統(Photographic Charging System)與電腦化作業方式未發展前仍被採用,尤其在英國使用地最普遍,而亦稱之為布朗系統(Brown System)。然而它最大的缺點為讀者之借閱紀錄無法長期保存。 施瓦爾茲為改善布朗圖書流通系統的缺失,在其發展4年後便提出改良措施。施瓦爾茲為圖書館實務工作者,17歲即進入紐約一見習圖書館(Apprentices' Library)服務。他累積16年的工作經驗設計一套流通作業方式,以借書卡替代布朗法的借書袋,而將借書卡配合書袋卡一併使用。他將此方式稱為混合式流通系統,一如他對其編訂的圖書分類法(採用數字、字母、分類3種組合)命名為混合式系統(Combined System)。借書卡主要記錄讀者借閱書籍的相關資料,它採用卡片形式便於排列與查詢,從此紀錄中可了解某一讀者借閱了哪些圖書及其歸還狀況。 施瓦爾茲的倒轉布朗法於1881年1月1日為密爾沃基公共圖書館(Milwaukee Public Library)正式採行。該館將施瓦爾茲的構想略做修改,使用目錄卡片大小的書後單(Book Slip)與會員單(Member Slip)作為流通紀錄。書後單註記圖書類號、借閱者號及借書日。會員單則註記借閱者號、圖書類號及歸還日等項目。 倒轉布朗法經使用數年後漸為其他新的流通方式所取代,然1900年代初期發展的紐瓦克流通系統(Newark Charging System)、迪克曼流通系統(Dickman Charging System),至1940年代發展的照相流通系統等,仍以倒轉布朗法的作業方式為基礎,然後予以做適當的改良。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倒轉布朗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