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兒童與課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作者: 鍾鴻銘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兒童與課程]為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所撰,一九○二年出版。在本書中,杜威首先指出,兒童的世界乃是一個與他個人興趣有關的世界。兒童的世界乃是一個整體,但杜威批評當時學校的課程,多脫離學生的經驗,而以成人心理的邏輯組織來編排。因此學校的各種學科,把兒童完整一貫的生活世界給分割了。杜威指出,學校課程與兒童之間有三大差異之處:第一,兒童的世界狹隘且個人化,但課程卻涉及廣闊的時空世界。第二,兒童的生活統整且單純,但課程卻是分類且專精化。第三,兒童的生活是實際且富有情感,但課程中的邏輯編排原則卻是抽象的。由上述對立的觀點,杜威分衍出兩種不同的教育流派:一重教材與訓練,課程編排講求論理式的組織方式;一重兒童與興趣,講求心理式的課程編排方式。前者可稱為「舊教育」,後者則為「新教育」。「舊教育」的缺失在於將不成熟的兒童與成人間作了不公平的比較,且認為前者的不成熟要素應儘速加以除去;「舊教育」忽視了兒童現有經驗中的發展力量及動態特性,強制兒童順著成人預先鋪好的路走去。反觀「新教育」,它將兒童現有的能力和興趣,看作是最具意義和價值,但卻忽視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的事實。「新教育」期望完全由兒童的內心自行去發展出各種的事實和真理,而不假外在的助力。
  杜威本人對於「從外面強注於兒童」,以及「完全放任兒童」的教育方式,皆不表贊同。他認為一方面不應把學科教材視為現成而不可改變,且獨立於兒童經驗之外;另一方面,也不應認為兒童的經驗是固定不變的。職是之故,在教材組織之理論上,杜威主張自心理式組織逐漸發展至論理式的組織。他認為教材組織既須注意兒童生活之完整,又須注意其生活發展乃一連續之歷程。課程之編製必須以兒童為起點、為中心,然後逐漸發展為論理式組織之體系,但是論理式組織之教材,必須立基於經驗之上,而零碎之經驗又必須使其成為有組織的知識。由心理式組織發展至論理式組織,必須注意經驗發展之過程與知識的一貫性,因為由兒童生活發展至成人生活,實為一連貫之歷程。在該書最後,杜威指出,如果以兒童與課程相比較,則兒童較課程來得重要,因為兒童才是他自己真正的主人。同時,杜威也提醒大家,兒童的潛能是有待吾人去加以訓練的,他的態度也是有待吾人去體認與了解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兒童與課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