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輔導 - 教育百科
兒 | |
童 | |
輔 | |
導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ild Guidance |
作者: | 鄭玉英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兒童輔導是以未成年的兒童為對象所進行的心理輔導,年齡在四到十二歲之間,具有情緒困擾的孩子常常是兒童輔導的對象。有些兒童因為有肢體或智力的障礙或其他的身體疾病,而引發了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他們也常常成為兒童輔導的對象。 兒童輔導的對象既有年齡之限,在方法上就需配合該階段兒童之發展與心理需要,因此兒童輔導具有下列特色: 1.兒童多被成人攜帶至輔導機構,孩子本身並不意識到問題,因此不能直接針對問題行為來處理。 2.由於年幼的孩子語言發展有限,因此需要借助語言以外的各種方法來進行輔導。 3.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環境,因此兒童輔導需要配合親子輔導進行,並同時以家長為輔導對象。 兒童輔導多在遊戲室進行,室內的設施除了顧及兒童的安全、體型之外,另有許多可供遊玩或投射情緒的玩具及器材。並有治療師一人,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或組成數名兒童的小團體進行輔導。 遊戲室內的兩大原則是:自由的空間與基本的限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玩具、玩法,也可以自由表達所有的情感與想法,然而這些自由必須在某些明確的限制之下才有治療的意義。基本限制包括:不可破壞物品,不可傷害治療師及自己的身體,時間到了就須停止,玩具留在遊戲室內不能攜帶回家等等。明確的限制給孩子安全感,而在治療師接納態度之下的自由選擇與表達,讓孩子可以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兒童輔導常採遊戲治療法,在遊戲室內的設備較常見的有: 1.沙箱:一池(或一大箱)的沙子加上許多可在沙上擺置、掩埋、挖掘的玩具和器具,可讓孩子在沙箱裡架構他想像中的世界,治療師在孩子擺置的過程中不作干擾,任孩子自由進行,可在其間反映他們內在的心靈世界。 2.畫圖:可讓孩子能藉畫圖表達內心的情感,色彩、線條、形狀本身就已流露了孩子的情緒,受過訓練的治療師能夠解讀。也有的治療師會藉著圖畫與孩子交談,以便幫助孩子發抒更多心中的想法與感受。 3.娃娃家:用塑膠、布偶、硬紙板做成的娃娃,均可讓孩子投射他們心目中的家庭關係。具有性別、大小的玩偶,尤其能夠具有這樣的功能,有時一些具有特色的娃娃(例如傷殘的、有性器官的)也能用以引發孩童做不同的反應。 4.黏土、紙畫等:藉著觸覺經驗,讓孩子抒發情緒、整合自己。 兒童輔導因理論取向不同而有不同的派別。治療師進行時所持的理念與方法也因而同中有異,例如心理分析學派、案主中心學派以及完形治療學派均為其重要派別。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兒童輔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