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嬰兒社會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ant Socialization
作者: 林清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嬰兒社會化是嬰兒與外在人物及社會現象交互作用、奠定社會適應基礎的過程與事實。嬰兒在出生以後,除了維持其生物有機體的本質外,也成為社會有機體;嬰兒與父母及其他成年人的交互作用,一方面影響別人,另一方面則接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與期望,學習基本的社會行為,而奠定未來社會化的基礎。
  嬰兒一出生所獲得的天賦地位(ascribed status),常與其父母的社會階層、職業地位、家庭關係等發生密切關係。更重要的是,嬰兒無法單純仰賴生理環境生存;離開了人群關係,只滿足生物的需求,嬰兒就會死亡。嬰兒生存的兩個基本條件,是生物需要的滿足及社會關係需要的滿足。
  嬰兒從「生物我」逐漸發展其「社會我」;嬰兒的社會化從二個月末有社會性的微笑開始,當其生理需要未獲滿足時,即以哭引起注意,直至需要滿足時為止。哭是嬰兒早期的社會交流工具;笑也是嬰兒的交流工具,用以表示對他人的滿意情況。在嬰兒發展時期,哭、笑及語聲成為嬰兒與其父母的交流工具。嬰兒看到父母,會把身體移動要求擁抱,藉這些動作規範其父母或照顧者的行為,使父母發揮親情,表現適當的父母角色。從某種意義言,這是嬰兒社會化其父母。
  在同一過程中,父母提供各種社會刺激,協助嬰兒區別人與物,發展社會關係,進行基本的社會學習。嬰兒在與父母或其他成人建立親密關係時,也有溫暖、喜悅的反應。在這種過程中,嬰兒逐漸培養社會感情及最低程度的意志,成為進一步社會化的基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嬰兒社會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