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古典樂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icism (Music)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們通常把嚴肅性或藝術性的音樂稱為「古典音樂」,以別於「流行音樂」,這是將「古典」作為「傳統」的廣義解釋。而這種對「古典」的解釋並不精確,更和一般學者對於「古典樂派」的解釋有很大的出入。對於古典樂派較為確切的解釋有下列兩種:
1.專指音樂史上特別強調清晰、均衡和自然的風格,或重視客觀性和傳統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大約是在一七五○至一八二○年間,此時音樂的發展由原先的複調音樂,轉變至由主調與和聲為主的音樂,他們所追求的是旋律的單純性。這種主調音樂與巴洛克音樂中賦格曲之不同處,在於賦格曲中的旋律常常只是依序進入、模仿和交替,但是聆聽者卻不易跟隨某一旋律進行,也無法清楚旋律中的樂句和分句;而在主調音樂中,獨具個性的旋律卻是絕對必需的。因為這些旋律多半由易於辨認和便於發展的短小主題動機所組成,而且旋律中某個樂句往往使用另一個樂句與之平衡,故古典樂派的作品聽來井然有序,且具均衡之美。事實上,古典樂派的作品多半是用這種對稱的樂段周期性地反覆而成。2.專指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曲家。這些作曲家包括海頓(F.J. Haydn, 1732~1809)、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與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這四位作曲家在一七八○至一八二八年間都定居在維也納或其附近,由於他們都是當時最偉大的音樂家,而且彼此關係也十分密切,因此他們成為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這四位作曲家有下列的共同點:(1)他們都是奏鳴曲式的大師,而且也用奏鳴曲式寫了許多成功的器樂奏鳴曲、交響曲與四重奏;(2)他們都使用主題發展的手法,在抽象的形式中發揮出微妙的感情;(3)他們對器樂作品所作的改革,無論對當世及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4)他們的作品是超越地域,而具有國際性的。如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中第四樂章的〔快樂頌〕,即成為表達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偉大頌歌。大體而言,在古典樂派時期內,奏鳴曲、四重奏、協奏曲和交響曲中多樂章體裁和快板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得以確立,同時也取消了巴洛克時代的數字(頑固)低音。音樂作品中一切的聲部和演奏力度都由作曲家親自標示出來,使演奏者演出時的即興空間大為縮減,而且在感情的表達上,古典樂派的作品也更為克制,且更見沈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古典樂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