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主導動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itmotif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用語。主導動機是一個有戲劇暗示性的音樂片段,它不斷在整齣歌劇中重現,用來提示或暗示句中情節或主角人物之情感發展。贊斯(F.W. Jahns)於1871年研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的音樂時,首創「主導動機」這名詞,後來胡桑根(Hans Paul von Wolzogen)引用這名詞來解釋華格納(R.Wagner, 1813-1883)的歌劇《尼伯龍的指環》(Ring des Nibelungen)中之音樂觀念,雖然華格納本人比較喜歡用基本主題(Grundthema)這名詞,可是主導動機已被大多數人接受並成為華格納後期作品之主要特色。華格納的主導動機,成功地綜合了兩種十九世紀重要的作曲技巧 ── 主題重現與主題變形。利用主題重現來作成一種回憶的印象在華格納之前就曾被其他作曲家應用,例如在葛雷特利(André E. Modeste Grétry, 1741-1813)的歌劇《獅心王李察》(Richard Coeur-de-lion)中,吟唱詩人波隆德(Blondel)每次出現都唱同一首歌,作為他的身分識別和讓獅心王知道他之所在。另外貝利尼(V. Bellini, 1801-1835)的《清教徒》(I Puritani)和多尼才悌(G. Donizetti, 1797-1848)的《拉默摩爾的露次亞》(Lucia di Lammermoon)中也用主題重現來表示出劇中女主角回憶起過去的快樂情景。關於主題變形純粹是屬於作曲的技巧,那是把主題加以更換及發展,作為一種統一樂曲的手段,有時它可以和樂曲標題有關聯;如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Zantastique),有時它只以樂曲本身的變化為主,如李斯特(F. Lizst, 1811-1886)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 Minor)。主導動機是把以上兩種屬於戲劇性和音樂性的技巧再加以發展和更具技巧性地結合。它不只加強觀眾對眼前所見的戲劇景象 ── 如劇中人的回憶,或戲劇進行之直覺或預示。因此主導動機可把戲劇中之現在情景與過去情景連接,也能把行動當時和潛在行動之下之原因同時表達,最重要是它也豐富了音樂主題的構想與內容,讓音樂與戲劇作完美的藝術結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主導動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Leitmotif
作者: 羅基敏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導動機是在戲劇中用一個樂想來代表或象徵人、事、物、環境、感受等人間種種要素;可以用人聲或樂團的方式呈現,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幾個同時出現。
  這個名詞最先為德國人嚴斯(F.W. Jähns)在他談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的一本書中使用。但是在他以前,已有類似的名詞用來指一個在音樂作品中重複出現的樂想,例如「回憶動機」(Erinnerungsmotiv)或「固定樂想」(idée fixe)等;這些手法早在十八世紀時已可見到,十九世紀中更屢見不鮮。
  在華格納(R. Wagner)後期作品中,他將這個手法運用於管弦樂中,和人聲內容、劇情進行並置,隨著戲劇的進行,動機亦會有變化,形成獨具一格的音樂戲劇效果。當代之擁華格納人士即將這個名詞用來指稱華格納後期作品中的各個動機及其所使用手法之總稱,自此「主導動機」這個名詞幾乎都和華格納聯想在一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主導動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