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普世教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作者: 查時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普世教協全名為「世界基督教協進會」,為基督教國際性組織之一,是普世教會運動下的產物。普世教會運動產生於二十世紀初年,原本是由歐美基督新教的一些大宗派教會之傳教機構所發起的,希望協調彼此間的關係,以利其對亞、非、南美等洲的傳教合作事宜。到一九一○年,在英國愛丁堡召開了世界宣教大會,到有一五九個傳教團體的代表,會中決定成立超越宗派界限的聯合組織;經過多年的籌備,而於一九二一年成立了「國際宣教協會」,由美國的莫特(John Mott, 1865~1955)出任主席職務,會址設於愛丁堡。成立後的協會,曾於一九二八年在耶路撒冷召開第二次大會,一九三八年在馬德拉斯召開第三次大會,兩次大會中來自亞、非與南美的代表人數也越來越多,其後一九四七年、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七年又召開了三次大會。
  與國際宣教協會同時平行發展的,還有教會的「生活與工作運動」與「信仰與體制運動」兩個運動。前者主張迴避各宗派在教義與體制上的分歧,而在教會與國家,教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上,就實際活動尋求各教會間的合作,並提出了「教義造成分裂,工作有利合一」的口號,一九二五年在斯德哥爾摩,一九三七年在牛津,曾分別召開過大會;而後者則專就最易引起糾紛的教義與體制上的問題,尋求彼此的諒解與統一的途徑,一九二七年在斯德哥爾摩,一九三七年在愛丁堡,亦召開了兩次大會。到第二次大戰時期,此兩支的運動合流,而於戰後的一九四八年,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了「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共有四十四個國家,一百四十七個教會代表前來參加,其中還有東正教教派的代表,會後將總部設於日內瓦;而「國際宣教協會」於一九六一年召開新德里大會後,決定併入「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內,成為該會之下的世界宣道部。至此,普世教會運動的組織完成了合一,不過普世教協本身不是教會,對會員並無行政領導權,僅起諮詢之作用,而該普世教協至今除了續有東正教教會的加入外,也展開了與天主教會間的對話與合作,但天主教教廷仍未正式加入為會員,另外在新教教會中,仍有一些教派因信仰上的原因至今還不肯加入,仍持保留的態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普世教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