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臺灣省立博物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富順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臺灣省立博物館為一專門蒐集與展覽臺灣有關文物之博物館,館址位於臺北市新公園內。該館歷史悠久,前身為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改名為「臺灣省博物館」,民國三十八年(1949)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
  目前該館館藏文物主要包括四大類。
  1.人類學方面:主要蒐集、保存及陳列臺灣土著文化,包括平埔十族及高山九族以及臺灣史前文化、傳統民俗文物、碑林、石具、巨石文化遺物、古砲、老火車頭等。
  2.地學方面:主要蒐集、保存及陳列臺灣區古生物化石、地質、地理、氣象、海洋生物、礦物及自然地理等資料。
  3.動物學方面:蒐集、製作及陳列臺灣產的動物標本。
  4.植物學方面:調查研究臺灣植物,採集陳列臺灣特有或稀有的植物標準,包括單性花、八百年檜木、食蟲植物與沙灘植物等。
  在推廣活動方面,該館舉辦各項特展、巡迴展、田野活動、錄影帶欣賞、通俗講座、研習或示範活動、及出版有關資料等。目前該館發行的定期期刊有[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臺灣省立博物館半年刊]:[貝類學報]及[臺灣博物]等四類,另出版認識自然系列叢書共二十六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臺灣省立博物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鄭秋櫻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臺灣省立博物館的前身為日據時代明治33年(1899)成立之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商品陳列館,明治39年12月改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經過7年的募款與設計,紀念館在大正2年(1913)4月1日,於臺北新公園拆除後之清代舊天后宮原址,正式動工興建,二年後竣工,並捐給總督府指定作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使用,8月20日正式開館,易名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
  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後,臺灣省立博物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經整頓改組後,易名為臺灣省博物館,於35年4月1日正式開館。38年1月1日改隸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
  該館係一自然史博物館,以臺灣地區人類學、地學、動物學和植物學等有關資料之蒐集、典藏、研究及展示為主要任務;並出版一系列自然生態的通俗讀物及學術性刊物,年刊、半年刊、〔貝類學報〕、〔臺灣博物〕等,充分發揮學術研究與社會教育的功能。
  該館占地533坪,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希臘多利克式建築而設計,中央覆以圓頂,在臺灣地區為一頗具特色的建築物。展覽活動方面,除在館外陳列異特龍、古砲、銅牛等立體模型外,館內並設有12處經常性陳列場所,因限於場地無法全部展出,及配合研究計畫及社會的需要規畫專題展覽,展期通常在2週至2個月。為服務省屬各縣市人民,並在各地文化中心、社教館或學校做巡迴展出。80年,進一步在臺北、桃園、嘉義、屏東、臺東、南投6縣成立自然史教育分館。另外,為了因應館舍空間不足的困擾,乃在徐州路動工興建辦公大樓,計畫將新公園現址的館舍全部作為展覽之用,在82年底完工後,必能提供全省民眾一個更開闊、更豐富的參觀、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臺灣省立博物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