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史孟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史孟麟,字際明,號玉池,常州宜興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授庶吉士,改吏科給事中。疏幼少詹事黃洪憲典試作奸,左都御史吳時來沮抑言路,執政又庇之,格不行,乃罷歸。後再遷吏科都給事中,三王並封議起,孟麟、于孔兼等力爭之;尚書孫鑨、考功郎中趙南星掌癸巳京察,孟麟實佐之,南星以謹言被斥,孟麟亦引疾歸。尋又召拜太常寺少卿,孟麟以仕途艱險,無所展布,復以疾去。
  孟麟素祇名節,更參與東林講會,時望益重;家居十五年,召復舊官,會覩挺擊事,疏請冊立皇太孫,絕群小覬覦之望,帝怒,詔降五級,謫兩浙鹽通判官;熹宗立,遷南京禮部主事,累擢太僕卿。
  孟麟師事顧憲成,為學好談工夫,說:「夫求識本體,即是工夫,無工夫而言本體,只是想像卜度而已,非真本體也。」孟麟於陽明所謂無善無惡心之體,作性善說闢之;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原與性無善無不善不同。性以理言,理無不善,安得云無;心以氣言,氣之動有善有不善,而當其藏體於寂之時,獨知湛然而已,安得謂之有善有惡乎。」又說:「此工夫即本體,是仁與恭、敬、忠原是一體,如何分得開;此方是其當下,方是真自然。……且當下全要在關頭上用力,不用真工夫,卻沒有真本體。放夫子指點不處不去的仁體,卻從富貴貧賤關頭;孟子指點不受不屑的本心,卻從得失生死關頭。故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造次顛沛必於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都是關頭時的當下,此時能不走作,纔是真工夫,纔是真本體,纔是真自然,纔是真當下。」孟麟又指出:「古人以心為嚴師,又以師心自用為大戒,於此參得分明,當有會處。」均是其為學重工夫之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史孟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