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保齡球 - 教育百科
ˇ
ˊ
ˊ
  • 漢語拼音 bǎo líng qi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líng qiú
解釋:
  1. 一種室內球類運動。比賽每局十輪,每輪每人擲兩次球。運動員將球向前滾出,沿木製球道擊倒末端十個呈三角形排列的木瓶。一次把球瓶全部擊倒稱為「一次全倒」,若未全部擊倒,則需拿出死瓶再擲第二個球。擊倒的球瓶越多,所得分數越高。§英bowling
    【例】哥哥很喜歡打保齡球,時常和同好切磋球技。 ◎
  2. 保齡球運動所使用的球。直徑約21. 6公分,重量不超過 7. 3公斤。以橡皮、塑膠等材料製成。球面上有三個指孔用以握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保齡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líng qiú
解釋:
1.一種以滾動球擊倒排列球瓶的室內體育運動。為英語bowling的音譯。隨個人喜好,以重量不等的球向前扔出,沿滾道擊倒球道末端十個呈三角形狀排列的木瓶。擊倒的球瓶越多,所得分數越高。
2.保齡球運動用球。以橡皮、塑料等材料製成。球面上有三個指孔用以握球,直徑約二十一點六公分,重量不超過七點三公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保齡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owling
作者: 翁梓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相傳在石器時代,歐洲的原始人類就已玩這種保齡球遊戲。他們用粗糙的圓石為球,以長形石頭或獸骨為瓶做這種運動。英國考古學家曾在埃及古墓中,發現西元前五千年,埃及的兒童也玩這種球,其玩法也是用石球滾擊棒狀大理石,或厚石板,或陶器的瓶子。西元前五十年的古羅馬,也有類似保齡球運動。到了中世紀,各種瓶數的保齡球,曾在德國、荷蘭、瑞士流行。當時,不論瓶或球的大小、重量,皆因地而各異,並無球規可言。後來由德國著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規定九隻木瓶之保齡球和球規,這種九瓶的保齡球,即在十六世紀的歐洲各國,如法國、英國及荷蘭等地盛行起來。至今大眾所玩的十瓶保齡球,是先由荷蘭的移民,將九瓶保齡球傳入美國,經改良後,才形成目前所流行的保齡球運動。
  通常比賽分三局,可採用一球道的歐洲式競賽法或交換球道的美國式競賽法。比賽的勝負,採用單局得分制,每勝一局得一分,三局為三分;如三局合計總分,也算成一分,就是四分制。或是以總分(即三局賽者以三局的總分)決定其勝負。
  比賽分單人比賽、團隊比賽與綜合比賽。團隊比賽通常是兩人到五人,以五人一隊最為常見。世界賽中並有八人一組的競賽。團隊賽中又分男子組,女子組,男女混合組等。綜合比賽,是單人賽、雙人賽組隊各種項目同時實施,而以綜合得分作為比賽勝負。
  保齡球的抓球法(Grip)通常分為三種,即:(1)傳統式抓球法(Conventional Grip);(2)部分式抓球法(Semi-Fingertip Grip),亦即單關節握法;(3)完全式抓球法(Full Fingertip Grip),亦雙關節握法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保齡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保齡球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保齡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保齡球 相關臺灣客語 保齡球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