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使 - 教育百科
使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ㄖㄨˊ:「使ㄕˇㄩㄥˋ」、「使ㄕˇㄐㄧㄥˋ」、「使ㄕˇㄒㄧㄥˋ˙ㄗ」、「使ㄕˇㄧㄢˇㄙㄜˋ」。
  2. ㄌㄧㄥˋㄖㄤˋㄖㄨˊ:「ㄆㄛˋ使ㄕˇ」、「使ㄕˇㄖㄣˊㄎㄞㄒㄧㄣ」。
  3. ㄆㄞˋㄔㄞㄑㄧㄢˇㄖㄨˊ:「使ㄕˇ」、「使ㄕˇㄏㄨㄢˋ」、「ㄔㄞ使ㄕˇ」。
  4. ㄖㄨˊㄍㄨㄛˇㄖㄨˊ:「ㄐㄧㄚˇ使ㄕˇ」。
  5. ㄈㄥˋㄇㄧㄥˋㄉㄠˋㄨㄞˋㄍㄨㄛˊㄓˊㄒㄧㄥˊㄖㄣˋㄨˋㄏㄨㄛˋㄌㄧㄡˊㄓㄨˋ˙ㄉㄜㄨㄞˋㄐㄧㄠㄍㄨㄢㄩㄢˊㄖㄨˊ:「使ㄕˇㄐㄧㄝˊ」、「ㄉㄚˋ使ㄕˇ」、「ㄍㄨㄥ使ㄕˇ」。
  6. ㄈㄥˋㄇㄧㄥˋㄉㄠˋㄍㄨㄛˊㄨㄞˋㄘㄨㄥˊㄕˋㄨㄞˋㄐㄧㄠㄍㄨㄥㄗㄨㄛˋㄖㄨˊ:「ㄔㄨ使ㄕ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使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ǐ
解釋:
  1. 運作、運用。
    【例】使用、使勁
  2. 讓、叫。
    【例】使人高興、使人滿意
  3. 命令、派遣。
    【例】支使、使喚、驅使
  4. 放縱、放任。
    【例】使性子
  5. 奉命到外國執行任務或留駐的外交人員。
    【例】大使、公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ǐ
解釋:
[動]
1.命令、派遣。《左傳.桓公五年》:「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水滸傳》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絕根本。」
2.讓、以致於。《詩經.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唐.杜甫〈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役用、役使。《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晉.范甯〈為豫章臨發上疏〉:「古之使人,歲不過三日;今之勞擾,殆無二日休停。」
4.可、行、做。如:「使不得」。《紅樓夢》第九六回:「若說服裡娶親,當真使不得。」《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過一百多錢,倘若租看,亦使得。」
5.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幾百塊錢,少了不夠使的。」
6.放縱、放任。如:「使性子」。
7.出使。《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名]
奉命到外國執行任務或留駐的外交長官。如:「大使」、「公使」。
[連]
假設、如果。《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漢.王充《論衡.祀義》:「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盡。」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解釋:
(一)[名]、[動]7.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á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運用、使用。
  2. [[動] ] 命令、驅使。
  3. [[動] ] 示意、傳達。
  4. [[動] ] 可以、能夠。
  5. [[動] ] 放任、放縱。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讓、令。
  2. [[動] ] 用。
音讀: sà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使 相關客家語 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