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投壺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tóu h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óu hú
解釋:
古代宴會時的娛樂之一。賓主依次投矢於壺中,以投中次數決定勝負,勝者斟酒給敗者喝。《禮記.投壺》:「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淳于髡》:「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投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u Hu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禮儀名;遊戲名、舞名。投壺是把箭投入壺中的一項傳統活動;是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射禮及射藝的延伸。它的起源要溯源到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該時有射箭的禮儀,稱之謂射禮,並依不同階級身分,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及「鄉射禮」數種。所謂大射,就是天子及諸侯在舉行祭祀禮儀之前,與群臣舉行射禮,藉以觀其德行及射藝。凡射中次數較多者,始被邀請參與祭祀禮儀。賓射,即當諸侯來朝,由天子與諸侯共同參與之禮。禮儀過程與大射略同。燕射,即天子與諸侯在燕禮之後舉行的射禮。鄉射禮,即每年春秋二季,鄉大夫集合士及弟子在鄉學中習射之禮。以上這些禮儀過程非常繁瑣,加之諸侯在射禮之前必行燕禮(即宴飲之禮)。鄉射之前也要舉行鄉飲酒禮。兩種禮儀連續舉行,可能由於時間及場地的因素,至春秋(西元前770∼西元前476)時代,經常將射禮在酒宴中舉行,因此才有「投壺禮」。《禮記.投壺》:「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這樣嚴謹儀式,到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3)時代,投壺的禮儀與教化目標逐漸淡化,士大夫熱衷於投壺本身的文化氣息。《後漢書.蔡遵傳》:「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袁紹(?∼西元202)、王弼(西元226∼西元249)也善於投壺。晉朝(西元265∼西元420)石崇(西元249∼西元300)之家伎具有能隔著屏風將箭投入壺中之高超技藝者。《宋史.岳飛傳》:「飛好賢士博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這種活動與風尚至清朝(1644∼1911)仍為士大夫所喜好,並流傳至民間。投壺曾傳至日本,日本古代士大夫及貴族男女,也競相追逐此高雅遊戲;尤其在九世紀時,吟詩、圍棋、投壺已成為日本高層社會之代表性活動。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傳至日本之投壺所用之壺仍完整地保存在正倉院。今人劉鳳學(1925∼)曾以投壺禮為素材,創作舞蹈《投壺戲》,首演於1974年,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參照:
《周禮.卷二十二》、《禮記.卷十九》、《後漢書.蔡遵傳》、《三國志》、《晉書》、《宋史.岳飛傳》、《三禮辭典》、《雅樂》、李小華著《劉鳳學訪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投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