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外身身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外身身存意思是說置己身於度外,凡事不為己爭,反而因此得以全性保身。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生,所以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不自私邪,故能成其私。」就是說天地自然就是因為不為自己營生,不與物爭,所以天長地久。德行完美的人能效法自然之道,謙抑禮讓,不與人爭,反而因此受人推崇,而在人之先;聖人不為自己營生,事事為別人著想,反而因此受人感戴,得以保存自己。這裡「外身身存」與「後身身先」,「以其不自私所以能成其私」等句,都是老子「相反相成」的旨趣。老子認為事物皆相待而成,舉凡有無、難易、高下、前後,都是相對的觀念,失彼無我,相反相成。因此能超越「有」的執著,遊心「無」的境界,捨已忘我,才能全性保身。
  「外身身存」是老子用來矯治人性好執著己身的良方。在老子看來,「身」是人自私憂患的根源,人之所以求自保,不惜侵害別人,製造殃災,都為此身。唯有修道的人,能效法天地自然無私的精神,渾然忘我,不與人爭,禍患才不會加諸自己身上,如〔道德經〕第十三章所說:「何謂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這裡的「身」不只是指血肉形軀,還包括因之而起的感官嗜欲、自私貪婪、意念情愛種種意念。一般人視己身為攀緣富貴、享受財貨的寶物,老子卻視之為禍患之源。〔老子翼〕作者焦竑說老子不以常人眼光看待己身,而以大患看待己身,達到了忘身無我的境界,就不再因己身而生出種種憂患了。〔老子探義〕作者王淮則以為老子這項學說與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家所說破我執法執,正相互輝映,可見心身並遣、法我雙破是道儒釋三教修道的共法。
  「外身身存」是一項崇高的精神原理,須賴長期內在自我修為的工夫,始能達到此種境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外身身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