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氣組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空氣是許多氣體的混合物,並非是化合物。自地表面到80公里高的高空中,乾空氣的化學組成成分大致一樣,這層空氣稱為均質圈(homosphere)。
  在均質圈以上,大氣的化學組成成分已有很大的變化,稱為非均質圈(heterosphere)。在均質圈中,大氣成分可分三大群:為定常氣體(constant gases)、變動氣體(variable gases)和雜質(impurities)。
  定常氣體中最主要的三種氣體為氮、氧和氬,占乾空氣體積的99.95%。乾空氣的平均成分如下:
  
  氮與氧都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氮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在常溫下相當穩定,不與任何元素化合。大氣中的氮在細菌作用下可轉變成氮化合物,而成為植物生長不可缺少之要素。氧是人類維生的最重要氣體,氧在我們身體中「燃燒」食物,這是我們身體的能量來源。燃燒化石燃料是快速的氧化作用(oxidation),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能量。沒有氧,即無氧化作用,即無法獲取傳統能源。
  變動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係隨時間和空間而變,最重要的三種變動氣體為二氧化碳、水汽和臭氧。
  二氧化碳的平均成分占乾空氣的0.03%,它對地球的生態環境影響極大。它的第一影響是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的過程,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可與其他物質形成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這是動植物不可缺少的物質。二氧化碳的第二重要影響是它可吸收地球輻射到太空的長波輻射能(請參考『溫室效應』)。
  大氣中水汽的含量與氣溫有關。氣溫愈高,飽和水汽壓愈大。在沙漠中,水汽含量不到1%;但在夏季時間,低緯度海洋表面上空,其水汽含量最大,可達到4%。液態水蒸發變成氣態的水汽,需加入能量,此能量係儲存在水汽分子中,名為潛熱(latent heat)。當水汽分子凝結時,潛熱又再釋出。大氣中的雲和雨都是由水汽形成。水汽形成雲、變成雨,下降到地表,再蒸發回到空中,這種循環即是水文循環 (hydrological cycle)(請參考『水文循環』)。
  臭氧主要集中在臭氧層中(ozone layer)(請參考『臭氧層』),即使在臭氧層中,臭氧濃度亦小於60ppm。臭氧可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輻射,紫外輻射增強會引起人類的皮膚灼傷、造成失明和皮膚癌,所以臭氧層是保護人類免於紫外輻射的保護傘。
  大氣中的雜質含量與地理環境有關在鄉村地區塵埃粒子密度大約為4/mm3;在都市中心地區,其密度在200/mm3之上;在工業區中,其密度超過4000/mm3。除塵埃外,大氣中的雜質尚有煙、植物的孢子、細菌及鹽粒等。大氣中的雜質有利於雨滴的形成。此外,它還會影響天空的顏色。火山的噴發亦會造成大量雜質(火山灰)加入大氣中,但人類完全無法預測及控制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氣組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