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女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nna Mai
作者: 富燦霞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女舞(Onna Mai)為日本舞樂用語;與男舞〔見男舞〕為相對語彙。在同一支舞蹈中演出的舞者有男舞和女舞之區別者,如蹲姿(稱落居Otchii),說明女舞者的是雙腿彎曲低蹲幾近坐下之姿勢,男舞者之蹲姿則是雙足開立的之一般蹲姿。可惜多數舞譜皆已遺失,無從察考原貌。另於奈良時代(708-782)成立雅樂寮,集合全國擅長歌舞之女子,在國家接待外賓中表演日本歌舞或外國傳入之樂舞等。該類女舞者稱為內教房之女樂者(妓女舞成立的前身)。平安時代(782-1190)承和十一年(844)的記錄中可見到如下記載:『經常跳《皇帝破陣樂》(Oudai Hajinraku)之女舞者命婦石川色子,主要跳左舞之《平舞》(Hiramai)一類』。又記載女性舞蹈即由女性所跳的舞蹈。女性舞蹈在日本起源相當早,據日本《神代記》(Jindaiki)最早的記載是巫女「天鈿女命」(Amanouzumeno Mikoto)跳的《巫女舞》(Mikomai)。其舞蹈內容已無所考,據推測大概是一種神明附身之舞蹈。非專有名詞所指的女舞還有中世時遊女、白拍子(Shirabyousi)、女曲舞所跳的舞蹈,或是由女子所演出的田樂、猿樂等,都是以女性之姿色及技巧取悅觀眾。現在能樂中一種重要的舞蹈演出稱《曲舞》(Kusemai),是能樂大師觀阿彌親自學了當時流行的女曲舞,將其改編加入大和猿樂(Yamato Sarugaku)者。當時在奈良的女曲舞師甚至還有世襲的制度。到室町時代(1334-1573)的中期後此類女曲舞所跳之舞稱為〈幸若舞〉(Kouwaka Mai)。另於中世紀末至近世紀初所流行之〈風流踊〉(Furyu Odori)、現在歌舞伎劇之前身〈歌舞伎踊〉(Kabuki Odori)皆屬女性舞蹈。
參照: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吉原健一郎等編《江戶東京年表》1993、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女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