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杜威實驗學校(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wey's School(USA)
作者: 洪志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杜威實驗學校(或稱Laboratory School)於一八九六年建立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延續了七年一直到一九○三年。實驗學校是杜威早期教育思想的實驗室,其設計理念與杜威後來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密不可分。
  在校學生並不多,最開始僅十六名學生,最多時是一百四十名,年齡從四歲到十四歲不等。分班的依據建立在學生的共同興趣與社會和諧的基礎之上;班級又分成學習小組,以擴大對所有兒童個人權益之關注。這所學校沒有正式考試,孩子之間也不強調優劣比較或等級評比。
  學校的特色有二:(1)強調社會生活:實驗學校的辦學目標:「在行政管理、課程規劃、教與學的選擇,以及紀律要求,一方面顧及學校的機構目標與社會責任,另方面重視個體能力的發展與其需要的滿足」。互助、協調、分享以及社會責任等,都是學校教育努力的目標。學校的目標、課程、教學方法都充滿著社會意義,因為學校最終的社會理想在於培養具有健全社會思想的個人以達成社會的改造;(2)對活動的重視:實驗學校的理念中,教育者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的所有活動盡可能有意義。教育不再是為了兒童未來的生活做準備,生活的本身即是教育的目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兩點:個體行動的動力應從兒童生活的需要中產生;教學情境的設計在於激發兒童以深思熟慮的思維習慣去解決問題,並鼓勵他們運用智力去改進自己設想出來的問題解決行動方案。
  在課程方面,實驗學校的課程建立在與杜威所指出的與兒童的基本衝動(或稱興趣、本能等)相關聯的社會職業基礎之上。所謂基本衝動包括社交、建設性、探究性以及表現性四類。實驗學校的課程設計著重於配合這些基本衝動以及兒童日益增長的生活經驗。其結果係按照社會職業(例如木工、烹調、縫紉、編織等)的類型來制訂分年級的課程表,使學生學習反映在社會職業中的社會生活。在此框架裡有三組值得學習的素材:(1)自然科學與數學;(2)人際交往與溝通表達的技能;(3)社會生活的智能。在學生的各年齡階段中,課程方案均與上述三組學習內容相關聯,而把他們都嵌入社會性學習所建立的模式中,同時允許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學習更為專業化的內容。
  關於教學方法,實驗學校裡用的教學方法力求靈活多樣,旨在為兒童四種基本的衝動提供建設性的導引。各種活動的設計與進行盡量取決於兒童,學生也必須負起大部分的責任以完成學習任務。一般而言,每種內容充實的學習活動均需涉及下列三種要素:體力、智力、師生針對學習活動的合作計畫,期使學生的各種活動和諧而完整。(參見「杜威的學校教育計畫」)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杜威實驗學校(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