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等主義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íng děng zhǔ yì |
解釋:
一種主張平等對待所有人,且保障每個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擁有相同權利的思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平等主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qualitarianism |
作者: | 馮朝霖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平等主義」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自由派人士所提出之全民普遍平等的觀念。在西洋教育史的發展過程中,如果英國的教育可以作為傳統貴族式教育的典型,則法國大革命時期所形成的教育可算是民主式的教育代表。法國在革命以前,科學已蓬勃發展,使得人類對理性重新獲得自信;而科學的新理性主義,也嚴厲地批判神所計畫的社會秩序,以及由之而生的社會、政治不平等現象。經過批判之後,人們發現制度上的不平等,只是人類自設而非神的旨意。因此,一般民眾的不幸與不公平地位,乃是由於不合理的社會措施所致;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必須糾正過來,而平等主義遂亦因此而產生。 上述平等的觀念,可以在基督教教義中得到支持。不幸地,由於教會與革命前的政治組織勾結,因此新的平等信念只有建立在理性的國家本質上,而無法植基於教育中。如果不平等存在,那是由於不平等的教育所造成。值得一提的是,教育之所以走這個方向,可以說是隨現代科學的誕生而來,只是種子下播太早而社會土壤還未能充分準備,因而無法提供養分使其萌芽。 這種教育論點,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極為盛行;其說詞不僅有一套優良的理論,而且似乎可予以證實。法國大革命顯示了人類前所未知的領導才幹,使得那批堅持平等主義者深具信心。平等觀念在聖法鳩(Louis Michel Lepeletier de Saint-Fargeau)向國民議會(National Convention)提出教育法案時達到高潮,並受到魯伯斯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 1758~1794)的贊同。這個法案建議男女學童都強迫進入同樣學校就讀,費用由公家負擔;不僅學童都在同校念書,並且吃同樣食物,穿同樣衣服,接受同樣的教學。不過法案並未能完成立法程序。這種事實似乎說明,平等主義只可用來作為攻擊傳統權力濫用的武器,而無法拿它來作建設社會新秩序的工具。 新民主的教育理論,對教育的確有鼓舞作用,但實際上十九世紀的教育發展相當遲緩,甚至停滯不前。新理論的興起,因為伴隨暴動而來,使得時人對於將平民從傳統的宰制中解放出來的主張,失去了原先的熱忱。因之擴大教育機會的立法被擱置了下來,並且要將貴族的習性及累積了數世紀的偏見棄置一旁,也非一蹴可幾的事。雖然全民的公共初等教育,在〔費利法〕(Ferry Laws, 1881~1886)通過後獲得認可,但這是基於法國國家主義的要求及工業化的需要而產生,也是由於投票權的擴大而獲致。兩次大戰期間,中學學費減低甚至免費,但中學數量太少,所以激烈的升學競爭仍然淘汰了大多數的學生。第二次大戰前夕,平民仍然等候政府及教育機構來決定他們的學習興趣;社會中上下階級仍然彼此爭戰不休,由此可知,法國大革命在平等教育方面,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勝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平等主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