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帖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帖經為唐、宋科舉考試方式之一。據〔通典‧選舉〕載,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經,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得六者為通。注云,後舉人積多,故其法益難,務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疑句,疑似參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注,下餘一二字,使尋之難知,謂之倒援。既甚難矣,而舉人則有驅懸孤絕,索幽隱,為詩賦而誦習之,不過數十篇,難者悉詳矣,其於平文大義,或多止於表面。另〔新唐書‧選舉志〕亦載,凡明經先帖文,然後口試。而〔宋史‧選舉志〕則謂,自唐以來,所謂明經,不過帖書、墨義,觀其記誦而已,故賤其科。直至仁宗慶曆四年(1044),進行學校科舉改革,始罷帖經、墨義(參見「慶曆學制改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帖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