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之懸解 - 教育百科
帝 | |
之 | |
懸 | |
解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帝之懸解」或懸解,意指個人如果能修養心性,達觀死生,無累憂樂,便可自然地解脫生死哀樂的拘繫。這裡「帝」指天帝自然,「懸」是繫、束縛,「解」是解脫。「帝之懸解」是〔莊子.養生主〕中所提出的養生之道。在秦失弔老聃的寓言裡,秦失認為生不足樂,死不足悲:「適來,夫子(老聃)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意思是老子應時而生,順天而逝,能安於天時,順乎天命,不使哀樂情緒進入心懷,就是古人所謂「帝之懸解」,也就是自然地解脫生死哀樂加諸於人心的羈絆。根據莊子學說,人生芒芴,生死問題可說是人生最大的困惑,人們往往因為悅生惡死、樂生哀死而不得解脫。唯有勘透生死,哀樂不入,才能自生死束縛中解脫出來,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安時處順」與「哀樂不入」是達到「帝之懸解」的必然途徑,〔大宗師篇〕也有相同的說法:「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懸解。」這裡「時」與「順」有更為廣泛的意義,不只是指死生,還指得失。安時處順也就是不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不因有所得而喜,有所失而悲。而「哀樂不能入」就是指不要有得失心,能不計較得失才能保持豁達的胸襟,不受情緒的干擾影響。這樣不哀不樂、無得無失的涵養,莊子稱之為「無情」,〔德充符〕中說:「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修道的人雖具有俗人的外貌,卻沒有俗人的情緒偏執。既具人形就必須與世俗處,但是沒有俗人之情,使得是非好惡不會傷害到本身的自然性命。惠施則懷疑修道的人能毫無感情,他問莊子:「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回答他道:「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莊子所謂的無情不是冷漠沒有感情,而是說不要因為好惡偏執,激動情感,以致傷害了自然本真,要能隨順自然,不必勉強地增益人生享受。因此可以說「無情」是最根本的養生之道:先要能無情,才能安時處順;能安時處順、哀樂不入,才可臻至懸解的境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帝之懸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