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復旦公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春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復且公學前身是震旦學院,為馬相伯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所創設;成立之初因財力、師資兩缺,故由天主教耶穌會資助,其傳教士則任教職。光緒三十一年,教會欲更改規制,接管院稱,學生約一百三十人群起反抗退學,得到時署兩江總督周馥支持,撥地捐款予以安置,嚴復、湯壽潛、張謇等士紳且領銜募捐。新成立的學校,因「震旦」一名已為耶穌會襲用,故改稱復旦公學,性質為一高等學堂,以馬相伯為校長,李登輝主教務,後繼任校長。
  震旦學院因仿歐洲Academy,故學風自由,以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為信條;此種精神成為復旦公學的傳統。復旦尚有一承襲震旦的特色,即以外語教學,馬氏且選英國文學經典講習,以提高學生程度。雖然復旦公學在師資、教材和學生素質方面未能整齊,但整體辦學成效尚佳,因此光緒三十三年兩江總督端方在派員考察後,即決定籌撥經費常年資助。
  復旦公學所招學生為中學堂學生程度較深者,教學重高等普通科學,以能直入歐洲大學為目標。肄業年限為預科四年,分實業、政法兩門;另又有專科二年。學生入學,膳宿均須繳費。光緒三十三年時,學生共有一百七十五人,分為五班。課程方面分英文、法文二部,除國學外,皆以外語教學。當時基於救國之需,又聘法國軍官教授兵操,人人必習。
  宣統三年(1911),上海革命軍興,復旦公學校舍充作司令部,師生罷散。民國元年(1912),得當局之助,撥徐家匯李鴻章祠為校舍復學,設大學預科及中學;至民國六年(1917)改辦大學,易名為私立復旦大學;民國三十年十一月再改制為國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復旦公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