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學預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春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學預科乃光緒二十八年(1902)〔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頒布時,大學堂乃為各省高等學堂畢業生升入肄習專門正科之所,但是時各省高等學堂尚未設立,故大學堂乃設預科以為權宜。
  預科課程分政、藝二科,肄業三年。習政科者升入本科之政治、文學、商務分科;習藝科者升入農業、格致、工藝、醫術分科。各省高等學堂課程,即照此辦理。政、藝科皆以倫理學為首要,政科科目又有經學、諸子、詞章、算學、中外史學、中外輿地、外國文、物理、名學、法學、理財學、體操共十三科;藝科科目又有中外史學、外國文、算學、物理、化學、動植物學、地質及礦產學、圖畫、體操共十科。
  講堂課程,每星期時數為三十六鐘點。凡政科學生,除英文外,他國語文任擇一門兼習;凡藝科學生,除英文外,德、法文任擇一門,將來欲入醫科者添習拉丁文。外國學之肄習,均以外國文授之。至於學生入學,在京師由大學堂招考,在各省則依大學堂格式考取,送京複試,學額為二百名。學生畢業即賞給舉人出身,并准其一體會試。
  〔欽定大學堂章程〕並未施行,不過光緒二十九年頒布〔奏定大學堂章程〕,有關預科體制仍舊,一如高等學堂辦理。其學科分為三類:第一類為預備入經學、法政、文學、商科者;第二類為預備入格致、工科、農科者;第三類為預備入醫科者。三十年,預科正式開辦。但到宣統元年(1909)時,據當時〔教育雜誌〕載,因預科生須有中學堂五年卒業文憑,故該年所招新班「報名者未滿十人,各省申送者亦甚寥寥,又學費等每年非二百金不辦,寒士裹足,此亦一大原因」。可見清廷由上而下的學制發展方式,在基礎學力及學校未周備情形下,面臨相當大的問題,有欲速不達的難處。不過同年學部仍奏准將預科改設高等學堂,以配合分科大學之設立。
  民國成立後,教育部於民國元年(1912)十月所頒布之〔大學法令〕規定,大學自設預科,肄業二年,入學資格為中學校畢業或同等學力,而大學學生入學資格,須為預科畢業或同等學力者。因此在〔壬子癸丑學制〕中,預科為入大學必經階段,不似〔壬寅癸卯學制〕中只是權宜的地位而已。此時預科仍分為三部:第一部為志願入文、法、商科大學者設立;第二部為入理、工、農科及醫科藥學門者設立;第三部為入醫科醫學門者設立。
  不過預科之設,有許多弊病。民國六年(1917),北京大學進行改革,其中有關預科部分即指出二弊:一是第一、二部包含不同學門課程而須全習,無法專精預備入大學本科之重要功課;二是預科課程和本科之銜接不良。民國十一年(1922),實行新學制時,因中學修業年限延為六年,故預科即予以取消,大學入學資格改為高級中學畢業或同等學力者。不過一直要到民國二十年代,各大學預科始逐漸真正取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學預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