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反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ì fǎn |
解釋:
1.自我反省,反求諸己。《禮記.學記》:「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恢復原來的面貌。《莊子.天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自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反」出於 〔孟子.離婁篇下〕,其文為:「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又〔孟子.公孫丑篇上〕載:「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兩段話是孟子關於「自反」的論說。前者謂君子一言一行均時刻自反,故能異於常人,後者則言曾子能循理自反,故直道而行,不為外物所動。 一個人能自反,便中心有主,不受外力左右,更能不遷怒、不貳過。所以孟子勉人要能做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用意相同,都是自我修養的要道。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