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抄本 - 教育百科
手 | |
抄 | |
本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沈津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手抄本,指手抄之圖書;據某書為底本而抄錄者,稱傳抄本。在中國造紙術沒有發明以前,文字的傳播,有賴於竹簡、木簡和帛書。蔡倫改進造紙方法和造紙原料後,這個時期,文章、書籍的流傳,全仗讀書人手抄。明陸容[菽園雜記]卷10云:「古人書籍,多無印本,皆自抄錄」。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云:「獨餘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現今傳世的晉陳壽的[三國志]抄本殘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用紙抄寫的書,殘卷僅存[吳志]部分。雕板印刷雖在唐代逐漸盛行,但唐代書籍流傳,仍然要靠書生手抄。清光緒25年(1899)甘肅敦煌莫高窟遺書即可證明,這些起自晉末至宋初的30,000餘卷寫本圖書,都是寫在質細而厚的藏經紙上,包括了經史子集許多內容,對於今天進行校勘、訓詁、輯佚均有極大貢獻。宋元時期的抄本傳世稀若星鳳,明代抄本也不多見,清代所抄之本傳世最多。在各種抄本中,以名人學者所校為好,因抄本在謄錄過程中,難免出現舛誤,或漏字、或改竄,如能以較好之本為之校勘,即是佳本。好的抄本一是依據作者稿本所抄,而稿本又未付之剞劂,這種抄本的價值尤高,如[石頭記][徐霞客遊記]的幾種早期不同抄本。二是抄本和傳世刻本相較,在時間上要早,在內容上要多,如明抄本[北堂書鈔]、[說郛]等。在抄本中還有影抄本,即將質薄而堅韌的紙覆在刻本上,照其點畫行款,一筆不苟地摹寫,以宋刻本或元刻本為底本的影抄本稱影宋抄本、影元抄本。影抄本的價值在於當原本不幸湮沒,即可從影抄本中窺見原本之廬山真面。明清以來的抄本書中,以毛氏汲古閣抄本為最,[藏書紀要]云:「汲古閣影宋精抄,古今絕作,字畫、紙張、烏絲、圖章追摹宋刻,為近世無有」。官方政府所抄之書多是卷帙浩繁者,如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等。清代私家抄書是傳世最大宗者,但也有價值不高者,如凡從流傳較多之刻本中摘抄某些段落章節,拼湊成本,或私墊訓蒙作為讀本,傳抄通行刻本或四庫全書本者。明清兩代的名家抄本,抄書用紙多自家印制,版心下或版心上多印有自己的藏書室、樓、齋、閣、堂等名。明代抄本紙質多白皮紙,明末抄本多用竹紙。明抄本中有黑格、紅格、藍格、無格之分,一般來說,黑格、紅格較之藍格在時間上要早。字體飄逸自然,不受拘束,有別具一格之感。清代抄本紙質多竹紙、毛泰紙。清初抄本字體也不受拘束,揮酒自如,乾嘉以來,抄本多館閣體,字體力求工整,較好辨認。抄本中明抄本不避諱,清代則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手抄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