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掖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ㄕㄡˇ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一]yē[二]yè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用手攙扶人的手臂。比喻扶持、幫助。
    【例】扶掖、獎掖
  2. 旁邊的。
    【例】掖垣、掖門、掖庭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夾塞。
    【例】他順手拿起書本掖在懷裡,就出門去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用手攙扶人的手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衛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掖以赴外,殺之。」
2.扶持、幫助。如:「扶掖」、「獎掖」。《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篤於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
[名]
胳肢窩。通「腋」。《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
[形]
旁邊的。如:「掖垣」、「掖門」、「掖庭」。《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諸葛瞻指揮兩掖兵衝出,直撞入魏陣中。」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一)之讀音。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塞、藏。《紅樓夢》第九七回:「黛玉點點頭兒,掖在袖裡。」《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也算多剩了兩個大錢,掖在耳朵眼兒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撒。
  2. [[動] ] 東西散落。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ㄝˋ

1. 以手攙扶人之手臂。《說文解字.手部》:「掖,以手持人臂投地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衛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掖以赴外,殺之。」《後漢書.卷五九.列傳.張衡》:「斐豹以斃督燔書,禮至以掖國作銘。」

2. 扶持、提攜。如:「扶掖」、「獎掖」。《玉篇.手部》:「掖,扶持。」《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三日庚戌,晨旦明,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宋史.卷三一九.列傳.歐陽脩》:「篤於朋友,生則振掖之,死則調護其家。」

3. 胳肢窩。通「腋」。《說文解字.手部》:「掖,一曰臂下也。」《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晉書.卷二五.輿服志》:「說者以為金取剛強,百鍊不耗。蟬居高飲清,口在掖下。貂內勁悍而外柔縟。」

4. 旁邊者。如:「掖垣」、「掖門」、「掖庭」。《廣韻.去聲.昔韻》:「掖,一曰正門之旁小門也。」《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後數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諸葛瞻指揮兩掖兵衝出,直撞入魏陣中。」

㈡ㄧˋ,一ㄝˋ之讀音。

㈢ㄧㄝ

1. 塞、藏。《紅樓夢》第九七回:「黛玉點點頭兒,掖在袖裡。」《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也算多剩了兩個大錢,掖在耳朵眼兒裡。」

2. 指插入。《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說著,掖上那把刀,邁步出門,往外就走。」

注音: ㈠(語音)ㄧㄝˋ ㈡(讀音)ㄧˋ ㈢ㄧㄝ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掖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