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摩里斯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ris Dance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此舞常與歐洲民間傳統由男性演出的節慶舞蹈有關連。英國民間《摩里斯舞》的演出,通常排成兩縱列隊形,然後按照編舞的方式加上不同的穿梭變化。「摩里斯」一字原是來自另一種歐洲的民間舞蹈 ── 摩利斯卡(Moresca, Moresco 或 Moro Y Cristianos),這種舞蹈和摩爾人有點關連。在歷史記載上,來自北非的摩爾人曾於西元711∼1492年侵佔位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中間的伊伯利亞半島,1149年利里達(Lérida)的阿拉貢女王與巴賽隆納的拉芒(RamÓn)訂親,宮廷舞者在婚宴中扮演摩爾人與基督徒戰爭的故事,一方面祝賀婚宴,另一方面也慶祝在一年前利里達人擊退摩爾人的事蹟。後來,這種舞流傳至西班牙各地,並散佈到義大利和法國。但英國的摩里斯舞和西班牙及摩爾人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同時民間學者對《摩里斯舞》的說法各有不同。民間的說法是認為英國的《摩里斯舞》與歐洲古代的農業社會及慶祝土地的豐收有關。傳說的摩里斯舞者均為男性,由6∼12人為一隊,隊伍的編制除6∼12位舞者之外,還有一位總指揮,稱為Foreman或Square,以及一位很重要的特技演出者,稱為愚人(The Fool)或男扮女裝的Bessie,再加上一位專門負責隊上財務的Backman。舞者的服裝依照不同地區的隊伍而有不同的設計與樣式,但是各個隊伍在舞步動作上都有共同的特色 ── 腳擊鈴鐺、手拿白色手帕或木棍,踏地而舞。鈴鐺不但能凸顯舞步的節奏,同時也暗示遏阻邪惡的力量;白手帕象徵處男,而木棍象徵生殖力,有些隊伍則用軟劍代替木棍。可能由於這些潛藏的異教色彩使受基督教教育的學者,很少人嘗試去瞭解《摩里斯舞》。薩普(Cecil Sharp, 1859-1924)可能是第一位研究莫里斯舞的學者,因此一般的舞蹈辭典是按照薩普的研究為參考資料。薩普認為英國的《摩里斯舞》出現於十五世紀中、後期,有環舞形式(Round Dance)和遊行形式(Processional)兩種:環舞形式的《摩里斯舞》在宮廷演出,由職業舞者擔任,表演人數4∼6人,角色分配也有愚人(或Bessie),和民間的說法差不多,但並沒有說明舞蹈的象徵及祭典精神。遊行形式的《摩里斯舞》是在民間演出,多為同業公會支持,但沒有清楚地說明演出的方式。無論如何,薩普所提及的十八世紀《摩里斯舞》特色有三:一、木棍的敲擊聲,二、舞者膝上繫著鈴鐺加強踏地的聲音,三、十八世紀的《摩里斯舞》演出者是屬於低級社會階層。今日英國各城鎮發展出很多不同形態的摩里斯舞團,他們已沒有社會階級之分,同時也有全以女性為主的摩里斯舞團。許多團體採用民間說法,承傳土地祭典的傳統。其中最有歷史傳統的「摩里斯舞團」是在牛津郡(Oxfordshire)和可羅撤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科斯活鎮(Cotswold)、蘭卡郡(Lancashire)、撤斯郡(Cheshire)和威爾斯地區。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 Y., Lodon, 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摩里斯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