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責任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zé rè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é rèn
解釋:
  1. 本分應做的事。
    【例】保密防諜是大家的責任。
  2. 在道德或法律上,因某種行為的結果,任人評論或處分。
    【例】由於客戶違約,公司決定訴諸法律,追究責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責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1.義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é rèn
解釋:
1.所應做的本分。如:「人人都有珍惜地球資源的責任。」《紅樓夢》第五一回:「這原是他的責任,生恐太太知道了說他。」
2.在道德或法律上,要求行為人就其行為之結果負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責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sponsibility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責任的一個意義是指當人意識到自己自主性的作為(或不作為)影響到(或可能影響到)事件的結果,因而產生自己應對此結果有所擔待,即是自己的義務感或是「心理責任」;如果別人也認為這個人是此結果的關鍵,即是共認的責任之意。心理責任的產生是由於事件發展結果令人遺憾;若事件結果是正向的,影響到該結果的人不曾產生「責任」的感覺。但因無意或過失而造成負向結果時,會發生心理責任如誤傷之類。
  法律要求人對自己的作為或不為承擔起義務為「法律責任」,如「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即是。當事人是否自覺到自己的作為(或不作為)影響到事件發展結果不是決定法律責任的唯一條件,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觸犯法律,仍有法律責任。即或當事人沒有錯誤,也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如客運公司已依法採行了所有必要措施,而仍然發生了不幸事件,客運公司仍須負某種形式的法律責任。故法律責任之豁免或減輕還要論及對事件的認定。
  道德規範要求人對自己的作為或不為承擔義務是「道德責任」。個人的自覺與否也不是判斷「道德責任」有無之要件。道德責任在哲學領域中引發的討論很多。許多哲學家認為道德責任的成立肯定了人有自由意志及可以完全獨立的決定自己的行動,否則人不需為自己的作為負道德責任,但這樣的觀點與決定論(Determinism)的主張產生衝突。決定論主張人的行動甚至思維均是在因果脈絡中,個人根本不能掌控自己的行動和思維,因此道德責任的產生是種謬誤。在這兩派論辯中,有些哲學家因此努力於調和道德責任及決定論之間的歧見。
  綜言之,責任之確定有兩項主要條件。一是當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二是當事人的企圖及欲望在對行動產生所有的影響。
  在概念層次上,責任與「懲罰」、「譴責」及「獎賞」等概念形成密切關係。因在人類社會活動中,未盡責任通常會遭到懲罰或譴責,善盡責任會受到獎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責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義務】
對應華語: 責任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責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k-jīm/tsik-lī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應做的本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責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責任 相關臺灣客語 責任
相似詞 負擔、職守、仔肩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