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檢索實驗方法 - 教育百科
資 | |
訊 | |
檢 | |
索 | |
實 | |
驗 | |
方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formation retrieval experimentation |
作者: | 張瀚文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隨著資訊系統蓬勃發展,使用者如何透過系統取得所需資訊、提升資訊檢索效益,已成為資訊學者關心的重要議題。為能確實反映系統的功能與品質,評估者必須藉由客觀、有效的評鑑研究判斷資訊檢索的成功與否。一般認為,資訊檢索的評鑑研究可分為兩大派別:「在實驗室環境進行的評鑑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與「在實際情境中進行的操作測試(operational test)」。前者為資訊檢索實驗方法,係指影響檢索結果的所有可能獨立變項與因子均受到實驗者控制;後者則是指研究過程中至少部份條件是由操作環境所決定,而非受到實驗者控制。 資訊檢索實驗方法的歷史最早可溯及1950年代,以Cyril Cleverdon負責執行的Cranfield研究為代表。Cranfield計畫前後分為兩個階段:Cranfield I與Cranfield II,目的均在比較並找出較佳的資訊組織與索引方法,如分類法、索引語言等。透過預先蒐集並設計好的資料集與檢索指令,研究者可方便計算不同分類或索引語言的檢索效益。即便這樣的方式到後來面臨若干批判(如:未考慮使用者實際的檢索情境),Cranfield研究卻為資訊檢索實驗方法的應用奠定基礎。Cleverdon為Cranfield II計畫蒐集、使用的測試資料集,甚至後來分別被Gerard Salton以及Karen Sparck Jones的資訊檢索實驗研究繼續使用。 資訊檢索實驗方法最大的特點是研究者必須對資訊檢索的過程進行某種程度的控制。操作的部份包含:資料庫、檢索者、檢索指令、檢索策略、甚至是檢索結果在內的一切可能因素,也可以是其中部份或單一因子。至於其他與檢索效益有關但無法完全控制的環境因素,例如:檢索者本身特質、檢索順序、設備問題、時間、溫度等,則應儘可能以隨機方式降低其影響效果。 無論系統評估的重點為何,資訊檢索實驗方法最關心的兩個問題:一是系統中的資訊或文獻應如何呈現;另一是最佳的檢索策略要如何被建構,才能讓使用者檢索到完整而相關的資訊。即使現在的資訊系統功能發展越多,介面設計越有彈性,但有關使用者檢索效益仍是重要且需持續研究的問題。未來的研究者在應用資訊檢索實驗方法時,可思考以下幾個方向,例如:過去的重要實驗研究(如:Cranfield計畫)結果是否可推翻?小規模的實驗用於大型作業系統時會造成何種情況?在互動式資訊檢索環境下,如何透過實驗法界定使用者行為模式並將此結果應用於改善系統?哪一類型的實驗有助於改進資訊檢索系統的使用介面?如何用實驗法研究資訊檢索的效率與效能問題?如何讓資訊檢索實驗研究對商業系統的發展發揮更大影響力?由這些問題可知,即使資訊檢索實驗方法的應用已有五十年歷史,雖面臨若干限制與批判,但未來在資訊檢索的研究上仍有其價值與貢獻。Tague-Sutcliffe, Jean (2010). Information Retrieval Experimentation [ELIS Classic].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Third Edition), 1(1), 2526-2534. |
|
參考資料: Tague-Sutcliffe, Jean (2010). Information Retrieval Experimentation [ELIS Classic].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Third Edition), 1(1), 2526-253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檢索實驗方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