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服務目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rvice Goal
作者: 李義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服務是個人貢獻自己的能力,了解做事的方法和改善共同生活的必要教育過程。人類社會因科技發達而產生全球性的互相依賴,但是也產生了更多的競爭和自我優越感,造成不協調的世界觀。當前時代面臨的挑戰是要了解互助共存的關係,排除人為的孤立和過度競爭。在教育上必須讓學生了解其與生活社區依存的關係、共同的需要,使自己配合社區的需要去實踐與發展。
  服務的目標是學習,此學習過程有理論架構可循。佩里(W. Perry)於一九五○年代在哈佛發展一套認知發展模式,認為一個人的成長在第一階段是憑著絕對的主觀來判斷,第二階段是發現問題予以解決,第三是探討與問題相關的意義,第四是在多元化社會建立自我認定的標準,而整合個人的觀點和行為。郭爾保(L. Köhlberg)於一九七○年代提出道德發展模式,說明社會互動關係的發展;首先個人行為動機是遵守規定、相信權威而尋求被感激或避免受處罰。其次是受團體的影響,個人要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必須維持團體的共同利益。最後是尋求更大社區的支持,以國際化的觀點來看個人的價值和團體的利益,促進共同的發展。在一九八○年代吉利根(C. Gilligan)從性別角度說明學生發展模式;首先個人是以求生存為目的,常以自我的角度來看問題,因而有力量不足或痛苦的人際關係經驗。其次是尋求團體的維護,配合團體的利益而成長,而接受社會價值和犧牲自我。最後在和諧的社會關係中重新定位自我,關心人類和善盡社會義務。
  這些個人和群體共同的發展即為服務和學習的理論架構;其中特別強調參與和體驗。早期杜威(John Dewey)和勒溫(K. Lewin)都主張學習者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主動,皮亞傑(J. Piaget)也認為經驗學習是個人學到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善於適應環境的變遷和工作的挑戰。柯爾布(D. Kolb)提出經驗學習的四階段發展:(1)個別化的學習,(2)經驗的歸類,(3)擬具理論模式,(4)實用理論化的經驗。達爾夫等人(C.Delve, S.Mintz, G. Stewart)更具體提出社會服務中學習的過程和目標如下:(1)探索,(2)澄清,(3)整合,(4)實踐,(5)內省。其中有五個學習價值是愛、公正、智慧、勇氣和完整人格。服務目標必須依照學員的發展過程,澄清各階段的目標,安排輔導活動,以建立利己利人的關係,使服務成為人生的發展工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服務目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