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巴舞 - 教育百科
東 | |
巴 | |
舞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ung Pa Wu |
作者: | 劉金吾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納西族東巴教祭壇上東巴跳的舞蹈。流傳於雲南省納西族自治縣、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等納西族聚居區。約有九百多年歷史的東巴教,擁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經中的《蹉模》,就是專門記述舞蹈的經書,也就是舞譜。書中記錄了東巴舞蹈的內容、跳法、圖形、舞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裝等,還有不少東巴舞蹈未記入《蹉模》中,至今仍保留在東巴的記憶裡。東巴舞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表現神的,如《什羅蹉》(東巴教始祖丁巴什羅)、《優麻蹉》(護法神)等;一類為表現動物的,如老虎、 牛、獅子、飛龍、金鹿、孔雀等,這些動物也多為神的座騎。每一類又有極為豐富和複雜的內容。如表現東巴教始祖丁巴什羅的《什羅蹉》,就有較完整的故事內容:開始表現丁巴什羅的母親把他從腋下生出來,接著表現他學走路,被刺扎著腳,和惡鬼作鬥爭,以及他從天上帶領三百六十個教徒到人間來等情節。每一個情節有一套或幾套完整的舞蹈動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規範,有自己的組合規律,每套動作的開始和結尾圖形和動作基本上固定,每當達到高潮時,即出現所表現對象的典型動作。形象地、準確地表現出對象的性格特徵。如表現《什羅蹉》和《優麻蹉》等神時,肅穆莊嚴、剛勁有力、動作粗獷、目光有神,具有戰鬥性,多有找鬼、壓鬼、殺鬼等動作。舞蹈者左手拿板鈴、右手拿刀。表現女神的舞蹈則柔和優美,內在的韌性和呼吸韻律比較突出,舞蹈者左手拿板鈴、右手拿鼓。前者座騎多為老虎、獅子、飛龍等,後者座騎則多為金鹿、孔雀等。《東巴舞》中雖然大多數是表現神跳和具有神性的動物造型的內容,但其實質是神的形象、人的氣質,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動物的形象、人的氣質。因此《東巴舞》雖屬祭壇上東巴跳的舞蹈,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近年來,專業舞蹈工作者以對《東巴舞》進行了系統的挖掘、整理、研究。東巴舞譜已進行了翻譯〔見楊德鋆、和發源、和雲彩著《納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譜》1990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並恢復為舞蹈形象,錄影加以保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東巴舞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