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耐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ㄦˊ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9
  • 漢語拼音 nà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ㄖㄣˇㄕㄡˋㄔㄥˊㄕㄡˋㄖㄨˊ:「ㄖㄣˇㄋㄞˋ」、「ㄅㄨˊㄋㄞˋㄈㄢˊ」、「ㄎㄨˇㄋㄞˋㄌㄠˊ」。
  2. ㄐㄧㄥㄐㄧㄡˇㄔˊㄐㄧㄡˇㄖㄨˊ:「ㄋㄞˋ穿ㄔㄨㄢ」、「ㄋㄞˋㄩㄥˋ」、「ㄋㄞˋㄐㄧㄡˇ」。
  3. ㄅㄣˇㄕˋㄖㄨˊ:「ㄋㄥˊㄋ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ài
解釋:
  1. 忍受、承受。
    【例】忍耐、吃苦耐勞
  2. 經久、持久。
    【例】耐穿、耐用、耐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ài
解釋:
[動]
忍受、承受。如:「忍耐」、「吃苦耐勞」。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副]
經久、持久。如:「耐穿」、「耐用」。
[名]
1.古代的一種刑罰。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的輕刑。《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2.本事。如:「能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nā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忍受。
  2. [[形] ] 持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之輕刑。同「耏」。《說文解字.而部》:「耐,罪不至髡也。」清.段玉裁.注:「古耐字從彡,髮膚之意也。杜林以為法度之字皆從寸,後改如是。」《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赦令除其罪。」《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2. 忍受、承受。如:「忍耐」、「吃苦耐勞」。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宋.陸游〈秋興〉詩:「平生最耐事,霜雪亦滿鬢。」

3. 經久、持久。如:「耐穿」、「耐用」。《西京雜記》卷一:「瀚海梨,出瀚海北,耐寒不枯。」唐.杜甫〈人日〉詩:「樽前柏葉休隨酒,勝裏金花巧耐寒。」宋.蘇軾〈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詩:「耐寒努力歸不遠,兩腳凍硬須公軟。」

4. 本事。如:「能耐」。《老殘遊記》第一八回:「我沒有這麼大的能耐!你要我去也不難,請王大爺先補了我的快班頭兒,再標一張牌票,我就去。」《官場現形記》第一回:「這方必開因見兒子有了這麼大的能耐,便說自明年為始,另外送先生四塊洋錢。」

注音: ㄋ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耐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