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淡新檔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n-Hsin Archives
作者: 洪淑芬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淡新檔案》是清乾隆41年(1776)至光緒21年(1895)的120年間淡水廳、新竹縣及臺北府的行政與司法檔案。在現存的清代臺灣省、府、州、縣、廳署檔案中,以《淡新檔案》最具規模、完整而且時間較長。當今所存的中國縣級檔案為數不多,《淡新檔案》因此亦名列世界有名的中國縣級檔案之一,是研究我國清治時代臺灣行政、司法、經濟、社會、農業等極有價值之第一手資料。其對研究臺灣法制史、地方行政史、社會經濟史等,深具學術價值;是瞭解傳統中國法律制度與司法審判、各種社會現象、風俗習慣等之重要史料。
  該批檔案於光緒21年(1895)臺灣被割讓予日本時,經日本新竹地方法院承接,轉送覆審法院(後改為高等法院),再由該法院移轉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以供研究之用。日治時期基於該批資料主要是清朝治臺之相關檔案,乃將之命名為《臺灣文書》。臺灣光復後,該檔案由臺灣大學法學院承接,並由戴炎輝教授偕同陳棋炎先生等數人加以整理。戴教授基於該批資料所涵蓋之地區為淡水廳、臺北府及新竹縣之故,乃將之改命名為《淡新檔案》。
  《淡新檔案》在清朝當時之檔案管理,是依「吏、戶、禮、兵、刑、工」分類庋藏。戴炎輝教授依現代法學之分類,將該批檔案文件重新分類,新製《淡新檔案》之主題分類表。新的分類表為具三層結構之類表,首分行政、民事及刑事三「編」,次分「類」,再分「款」。在《淡新檔案》的行政、民事及刑事三大檔案類別中,行政編的檔案數量最多。以檔案產出的年代而言,則以光緒年間的檔案為最多。戴教授整理當時清點之數量全部共計1,163案,19,152件。
  由於《淡新檔案》原件上並未註記「吏、戶、禮、兵、刑、工」的分類庋藏編碼,戴教授重新整編時,僅於原件上貼附新編碼之標籤,並未留下對照於「吏、戶、禮、兵、刑、工」原始分類之資訊;學者對於原始脈落就此消佚,感到惋惜。但久來使用者已習於根據新的分類款目查找資料,故臺大圖書館亦充分運用新編分類款目於數位典藏計畫中,根據此編碼架構為數位檔案命名,且採用作為資料庫提供瀏覽檢索之類目,方便使用者查找所需資料。戴炎輝(1953)。清代淡新檔案整理序說。臺北文物,2(2),2-7。
戴炎輝(1971)。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一冊):弁言。臺灣文獻叢刊,295,1-4。
戴炎輝原編,高志彬重編(1987)。淡新檔案目錄稿(一):序例。臺北文獻,79,259-263。
參考資料:
戴炎輝(1953)。清代淡新檔案整理序說。臺北文物,2(2),2-7。
戴炎輝(1971)。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一冊):弁言。臺灣文獻叢刊,295,1-4。
戴炎輝原編,高志彬重編(1987)。淡新檔案目錄稿(一):序例。臺北文獻,79,259-26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淡新檔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