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獨角仙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獨角仙 Trypoxylus dichotomus (Linnaeus, 1771) Trypoxylus dichotomus (Linnaeus, 1771) 獨角仙,又稱兜蟲、雙叉犀金龜。 雄壯威武的獨角仙是小朋友最喜愛的昆蟲之一,雄蟲的體型差異很大,體長(含頭上的犄角) 3.5-8.5 cm,大型雄蟲頭部的犄角很長,端部有4個分叉,小型個體的角較短,且端部只有2叉;雄蟲前胸背板上另有一個向前的雙叉角,雌蟲則沒有任何犄角。雄蟲的犄角是重要的競爭武器,遭遇時兩隻雄蟲會先較量角的大小再決定是否繼續打鬥。若犄角和體型大小不相上下,可能會發生打鬥,雙方都試圖將犄角插到對手的身體下面,看能不能把對手頂離樹幹。勝者能保有食物的地盤或獲得雌蟲青睞。 雌的獨角仙會選擇富含有機質的腐植土產卵,特別是大倒木下的腐土。人工飼養環境下雌蟲約可產20-50粒卵,每天產下幾顆到十數顆,卵期約2週。幼蟲共有三齡,第三齡最長,達半年以上,期間越冬。整個幼蟲期約9-10個月。老熟幼蟲會扭動身體將身邊的土弄出橢圓球型的空間,用自己的糞便塗抹在蛹室的壁上使之平滑硬化。雄蟲的蛹期比雌蟲的略長,羽化之後成蟲會在蛹室蟄伏約2週才破土而出。人工飼養條件下雄蟲壽命較雌蟲為長,可達3個月。 在臺灣,獨角仙分布在低海拔到中低海拔山區,成蟲5-8月出現,喜歡聚集在光臘樹或臺灣欒樹等樹上吸食汁液,雄蟲會為了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而在求偶時若有對手接近地盤,雄獨角仙也會摩擦腹部和翅膀發出嘶嘶聲警告對手。成蟲具有趨光性。除臺灣外,也分布在印度東北部、緬甸、中南半島、中國、韓國、日本、琉球等地。 過去獨角仙常被放在Allomyrina屬,也有人主張放在Xylotrupes屬,但目前分類學家一般將其置於Trypoxylus屬,且為本屬的模式種。河野在1931年將臺灣的族群分為臺灣特有亞種T. dichotomus tsunobosonus Kôno,但是否有遺傳分化上的根據值得進一步研究。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獨角仙
中文亞科名: 兜蟲亞科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鞘翅目
中文科名: 金龜子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科名: Dynainae
拉丁屬名: Trypoxylus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科名: Scarabaeidae
拉丁種小名: dichotomus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相關閩南語 鹿角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