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理性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tional Model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理性模式是教育決策的一種方式,也稱為理性綜合模式(rational comprehensive model)。這種決策模式發展較早,也最為決策者或決策研究者熟悉。所謂理性決策,係指決策者根據非常完整的資訊做成最佳的選擇。其中完整的資訊應包括政策目標與社會價值比重的評估、所有可能的變通方案、各種變通方案的成本及可能的後果等等。理性模式研究者認為理性是一種行為,如果個人追求的目標在實際世界中存在時,則理性行為即是使所追求的目標達到最大的行為。
  理性模式可區分為經濟理性、科學理性及行為理性三種類型。但綜合而言,教育理性決策模式的基本要素如下:
  1.首應描述問題,釐清擬解決之教育問題的本質;
  2.評估政策目標及社會價值,並依其重要性決定等級;
  3.檢視各種可能的變通方案;
  4.分析各種可能變通方案的成本及效益;
  5.比較各種變通方案產生的結果;
  6.選擇達成最大目標的方案。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教育理性決策模式是依邏輯思考,根據所蒐集的完整的資訊,做出最好的決定,以求教育政策目標之達成。因此,理性決策模式是摒除傳統的、感情的以及政治的考慮,是全力追求效率的。但是要實現理性決策,有一些條件需要滿足:政策目標能清楚界定並有評估的標準、所有可能的變通方案都予以檢視、所有可能的變通方案都能以政策目標評估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相關的資訊都能得到、以及各種政策目標評估的標準都能給予適當的比重等,然後可以求得目標最大的達成。
  然而,在決策的實際運作上,上述條件不太可能都滿足,所以理性決策模式遭遇如下的批評:
  1.理性模式無法估計在決策的過程中,蒐集相關資訊要花費多少,也忽視人類知識的有限性。
  2.理性模式無法解決價值衝突的問題,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政策需求,其中常存有價值衡突。
  3.實際政策決定,常常採取小幅度的改變,很少採用大幅改變現狀的決定。
  理性決策模式追求效率及目標之最大達成,雖需投入大量資源,但在決定影響生存等重大問題上,有其參考價值。可是,亦由於理性決策模式的諸多限制,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觀念隨之發展,承認了做決定時蒐集相關資訊的有限性,也簡化了理性決策模式的決定歷程,教育行政人員在做教育決策時,可根據問題性質與環境條件審酌權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理性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