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e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
形態:
體圓細長;胸鰭起點接近肛門;體色與歐洲鰻相似。
分布:
日本、韓國、中國、台灣。
生態習性:
白鰻成魚(圖 (一))棲息於河川,喜鑽洞潛居泥底,嗜食蝦、蟹、貝、小魚等底棲生物的肉食者,牠能在海水及淡水中來去自如,屬廣鹽性魚類,也可忍受低溫,低溶氧的環境,將冰凍後的白鰻解凍後,仍能甦醒活存,就可見其韌命的程度是何等超強。成熟的白鰻會從河川降海產卵,其產卵場原先被推測在台灣東部外海及南中國海或巴士海峽,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台灣北岸及東岸的鰻苗來自台灣東部外海,而台灣西岸的則來自南中國海或巴士海峽,可是經由鰻線的粒腺體DNA的序列分析結果,證明台灣東西岸的鰻線是同一族群,來自同樣的產卵場。更進一步觀察鰻線之耳石日周輪,發現白鰻的產卵盛期應該是春末夏初,而不是冬天,所以白鰻的產卵場位置受到質疑,因此西元1992年Tsukamoto對白鰻產卵場的研究,提出新的看法,認為白鰻的產卵場是距菲律賓東岸約1,400~2,300公里的海面,也就是北赤道洋流與亞熱帶反流所圍成的海域,修正了台灣東部海域是白鰻產卵場的說法,但此說法並不能解釋,何以在菲律賓西岸於夏季可採到鰻線。同時由漁獲的柳葉形鰻(圖(二))的大小,判斷從產卵場到河口須要很長的漂浮時間,這期間柳葉形仔魚慢慢變態形成流線形的鰻線(圖(三)),於每年11月起群聚河口的鰻線,大部分被漁民捕撈供養殖之用,少部分則趁大潮時分藉著潮流的推運溯河而上,在河川內長大成熟,於春末夏初降海產卵,繼續綿延其子子孫孫。
利用:
供食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亞目:
鰻鱺亞目(Suborder Anguilloidei)
科:
鰻鱺科(Family Anguillidae),Freshwater Eel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