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淵閣書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彥文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淵閣書目〕20卷,明英宗正統6年(1441)楊士奇編。士奇本名寓,字士奇,後以字行,江西泰和人。協助他編製的,則有翰林院侍講學士馬愉、侍讀曹鼐等人。
  洪武元年(1368)大將軍徐達攻入元都,接收元代祕書監所藏宋、金、元舊籍,轉送至南京,存放於文淵閣內。成祖永樂4年(1406)曾命禮部遣使至民間蒐購補充。成祖遷都北京後,於永樂17年下令將南京文淵閣所藏圖書每種各擇一部送北京文淵閣。所謂北京文淵閣,其實並非一棟獨立建築,而是將午門內大學士直廬借稱為文淵閣。終明之世,都未在北京真正建造一棟文淵閣。這批圖書運抵後,成祖又再遣官到民間蒐購補充,合計當時藏在北京文淵閣的圖書,共約20,000餘部,近1,000,000卷。其中有7/10是抄本,刻本只占3/10。這些書分別貯放在100書櫥中,書櫥並以千字文編號,但卻沒有將書編成書目。
  這些書籍由於保管不良,散佚過半。直到英宗正統6年(1441),才由當時任職少師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的楊士奇奉旨整理,並編成一套〔文淵閣書目〕。
  這部書目是完全配合書庫中的貯存形態編成的,凡20號、50櫥。分類則不循前例,除書首立國朝類,以收明初帝王御製、敕撰、實錄等之外,以下分37個門類。所著錄各書亦不記載作者和卷數,只有書名、冊數,及注明完全、殘缺、或闕。綜觀其編排方式和分類情形,很明顯地可以看出,這部書目實際上只是一部登錄文淵閣藏書的清冊而已,並不是一部目錄學上的書目。
  可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輕忽了它的價值。因為明初徐達攻入元都時,他所接收的圖籍,除了元代的抄本、刻本之外,還包括了靖康之難時被金人擄去的宋代內府藏書,這些書籍後來也轉入了元人手中。所以文淵閣所藏,實際上是宋、元、明三代的精華。復以元史無藝文志,而文淵閣藏書在明代中葉以後又散失殆盡,因此,〔文淵閣書目〕的價值,也因為可以考索元明之際的藏書,而大幅提高。
  〔千頃堂書目〕中著錄的〔文淵閣書目〕為14卷,不知其何所據。四庫全書本分成4卷。現在通行的本子,是清代鮑廷博釐訂的20卷本,嘉慶年間顧修利入〔讀畫齋叢書〕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淵閣書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