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農村複式教學班課程(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蘇式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農村複式教學班課程,是指一位教師在同一教室中教授一個以上班級的教學及課程。在中國大陸,占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廣大農村,面對村莊分散、居民稀少的一些農村小學,採用複式教學班的形式,以解決農村普及教育問題。針對農村複式教學班的特點,對課程和教材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一九八八年國家教委委託河北省教委進行專題研究。一九九○年已編出供農村複式教學班的學生用書和教師用書,在小學起始年級開始實驗。
  河北省對農村複式教學班課程改革基本思想是立足農村需要,體現複式教學特點。課程由中心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三部分組成。中心課程是起基礎和工具作用的語文和數學學科;綜合課程是「品德與社會」,「生活與科學」和「藝體」;活動課程主要是進行文體、科技、生活、勞動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的活動。教材有以下特點:一是凸出農村特點;二是在保證國家統一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前提下,適當降低深度和難度,注意與初中教材的銜接;三是加強農村應用性、實用性內容和利於手腦並用的內容;四是按照複式教學要求,凸出自學輔導,凸出知識的重點和知識間聯繫。
  語文和數學兩科是中心課程,遵照國家頒布的統一教學大綱要求,奠定文化知識基礎。如依據複式班學生自學的需要,將重要的語文基本訓練內容分解為五十八個自學指導項目(第一、二冊採用歌謠形式,稱「自學歌」;第三、四冊採用故事形式,稱「自學故事」。第五冊以後直稱「自學指導」)。同時重視增加農村實用知識,如增加農村實用文體的教學。數學課在凸出重點、保證基礎、「保欄削枝」的基礎上,增加記帳、測量、預測、估算和利率等方面的內容,並強調珠算教學。
  品德與社會課是綜合了小學思想品德課與社會課教育內容,重新構建的綜合課程,根據國家統一的小學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以「五愛」教育為核心,以社會常識為教育載體,以指導兒童個體社會化為主線,將認識自己,認識周圍環境、認識祖國、認識世界的教育與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的教育融合交織。
  生活與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生活勞動教育的綜合課程。包括一般小學自然課、勞動課和一些農業常識課。凸出面向生產、面向生活、理論聯繫實際,有屢次地融匯日常勞動和淺顯的生產知識等內容,並適當開展課外活動。例如:結合初步的生物知識教學,向學生介紹一些糧食、經濟作物的生長規律和栽培方法;結合氣象知識的教學,向學生講授「寒潮」、「霜凍」等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天氣現象,培養他們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農事活動的能力。
  藝體課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與體育教育的綜合課程,內容包括體育、美術與音樂,形式上有合有分,在低年級以「唱遊」形式綜合進行,在高年級根據實際設備條件,將體、音、美適當進行複式,具體內容則根據統一的教學大綱適當刪去複式小學無法實現的內容,增加有農村特色的踢毽、秧歌、舉石鎖等體育活動及音樂中的民樂、民間演唱、地方戲曲及農民畫、農家裝飾及手工藝等,並注意擴充農村衛生保健知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農村複式教學班課程(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