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池魚之禍 - 教育百科
ˊ
ˊ
ˋ
  • 漢語拼音 chí yú zhī huò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í yú zhī huò
解釋:
比喻無端受牽累而遭殃。參見「池魚之殃」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道士道:『不出三年,世運變革,地方將有兵戈大亂,不是這光景了。你快擇善地而居,免受池魚之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池魚之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chí yú zhī huò
釋義:
比喻無辜的災禍。見「殃及池魚」條。01.《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你快擇善地而居,免受池魚之禍。」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殃及池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寵信,權傾一時,家財萬貫,還擁有一顆珍貴的寶珠。後來他因犯罪逃亡國外,景公想要那顆寶珠,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桓魋隨口答說:「我丟到池子裡了。」眾人便將池水排盡找那顆珠子,但卻一無所獲,且因為沒有水,池子裡的魚都乾死了。宋景公為了要找寶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比喻無故受到牽累。另外,漢朝應劭的《風俗通義》裡,也有記載「殃及池魚」的不同故事。他寫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一個看守城門的人,姓池名魚,城門失火時上前撲救,結果被燒死。但有一本《百家書》裡卻是記載:「宋國的城門失火,眾人舀池子裡的水救火,池水因而乾枯了,裡面的魚都露了出來,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說明了池魚因城門失火而受到無辜牽連。
典源:
此處所列為「殃及池魚」之典源,提供參考。 #《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1)知與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調近之,猶未可必。蓋有不辨和調者,則和調有不免也。宋桓司馬(2)有寶珠,抵罪出亡(3)。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4)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5)也。紂為不善於商,而禍充天地,和調何益?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 (2) 桓司馬:桓魋,春秋時宋國人,生卒年不詳。任司馬,宋景公寵信之。後得罪出奔至曹國,欲叛宋,曹人反叛魋,後又逃至衛國。 (3) 抵罪出亡:犯罪逃亡。抵,當。 (4) 竭池:將池水排盡。 (5) 及:牽連。〔參考資料〕 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辨惑》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俗說:司門尉姓池,名魚,城門火,救之,燒死,故云然耳。謹案:《百家書》:「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見,但就取之,喻惡之滋,並中傷良謹也。」
書證:
01.《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你快擇善地而居,免受池魚之禍。」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池魚之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