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均衡 - 教育百科
課 | |
程 | |
均 | |
衡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urriculum Balance |
作者: | 方德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課程均衡是進行課程設計時的重要規準之一;課程選擇與課程組織的過程都須重視均衡的概念。課程設計者在作課程選擇時,除了重視優先次序(priority)外,還要留意課程的均衡;不僅要考慮什麼是有價值的知識內容或學習經驗,更要檢視這些內容或經驗是否涵蓋應有的知識範疇與學習領域。均衡也是課程組織應考慮的三方面之一,即所謂課程組織的ABC原則:銜接性(Articulation)、均衡性(Balance)及繼續性(Continuity)。 探討課程均衡時,大致可從社會期望與個人需要兩方面來作分析。不同的社會所需要與重視的課程難免有所偏倚,有些國家或社會重視文化傳統的課程,有些重視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有些重視物理、自然、現代科技的課程。個人的認知形態、興趣與能力等皆有差異,課程內容必須要能多方面兼顧,不可因缺乏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機會,且應根據個體心理屬性的發展階段,設計適應個別差異的課程,故課程均衡須兼顧「一般均衡」與「特殊均衡」。前者係就一般狀況而言,即課程應如何設計,才能使一般學生獲得均衡的學習;後者係就特殊狀況而言,即課程應如何設計,才能使某一學生獲得均衡的學習。 課程均衡的三個指標,除了學科(內容)的有無外,時間與評量也可看出課程間的價值輕重。時間指標包括兩方面,一是時數的多寡,二是課程安排的時段。時數與科目的重要性成正比,早上安排認知學習的科目,下午則適合情意或體育等科目。評量的方式與內容反映了學科的價值,過分強調認知技能的總結性評量,終將導致課程的不均衡(curriculum imbalance)。 課程均衡,並不是要指出課程均衡的具體標準,只是進行課程設計時,用以分析、評鑑課程的概念,與空白課程(null curriculum)間關係密切。當探討空白課程時,即等於在思考課程均衡的問題;課程內容某一部分太多、太少,或應該有而沒有,就是一種不均衡的課程(unbalanced curriculum)。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課程均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