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馬尼亞學校制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ool System in Romania
作者: 鍾宜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馬尼亞地處東南歐,分別與烏克蘭、匈牙利、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亞等國接壤,東南瀕臨黑海。境內平原、山丘、高山各約占三分之一。面積約為二十三萬七千五百平方公里,人口約為二千三百三十三萬二千人(1992),其中羅馬尼亞人占百分之八十九,匈牙利人百分之七點八,其餘有吉普賽人、日耳曼人、烏克蘭人及土耳其人等。宗教信仰以羅馬正教(Romanian Orthodox)居多,占百分之七十,其次為希臘正教(Greek Orthodox)百分之十及回教百分之一。官方語言為羅馬尼亞語。
  根據歷史記載,羅馬尼亞早在西元前已有戴西亞人(Dacians)定居。西元一○六至二七四年,羅馬統治戴西亞,經常派遣軍團駐守,並徵調所屬之西班牙、義大利、高盧人移入,經過長期通婚與交流,產生日後的羅馬尼亞人,故他們常強調自己是古羅馬人的後裔,並以「羅馬尼亞」為國名和民族名稱。羅馬人撤離後,此地連續遭受不同蠻族的入侵。直至十三世紀末始出現瓦雷琪雅(Wallachia)及莫德維亞(Moldavia)兩個小公國。十七世紀下半葉,俄國逐漸取代土耳其的地位,在此發揮影響力。終於在一八二九年,俄土戰後簽訂條約,兩個公國內政獲准自治。一八五九年克里米亞戰後,兩公國合併成為「莫德維亞.瓦雷琪雅聯合公國」,而後改稱「羅馬尼亞公國」,並通過法案,設立大學,普設中學及專科,實施義務教育。一八七八年[柏林條約]中羅馬尼亞獲得獨立地位。第一次大戰後領土大增,但教育事業的發展仍不太理想,一九三○年代全國文盲仍達百分之四十三,七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也只有百分之七。一九四七年頒布[國民教育改革法],確定七歲入學,小學修業年限為四年,屬於義務教育。往上則接不完全中等教育三年、中學四年、大學四年。一九四八年改國名為 「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為蘇聯附庸國。一九五六及一九六○年則分別將義務教育延長為七年與八年。一九六八年制定[羅馬尼亞教育法],義務教育延長為十年,包括小學四年,高級小學教育四年與中等教育的前兩年,學生在十年級後分流。一九八五年時十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百分之九十五。
  一九九○年羅馬尼亞成立新政府,並制定新的教育制度。設有學前教育招收不滿六歲的兒童,而義務教育則為九年,包括初等教育四年,招收六至十歲的學童;及高級初等教育五年,招收十至十五歲學童。至於中等教育的分流工作,教育當局計畫實施標準化測驗,配合教師與輔導人員完成學生定向發展的工作,以便學生順利進入二至三年的職業教育或三年的中等學校。高等教育則包括三年制的學院,旨在訓練學前與國小基礎教育師資;四年制大學,旨在培養專業人才,部分科系如醫科、建築系則年限為六年。研究所部分則以博士或更精深的訓練課程,培養專精人才為主。
  全國教育經費一九九一年占總預算的百分之十。全國教育事業由教育暨科學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規劃,但有分權的趨勢,如地區教育由地區督學負起更大的責任;大學自主,學校校長由教師評議會選出;而由國家規劃統一的全國課程,亦考慮成立國家課程改革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設立教育研究院,發展課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馬尼亞學校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