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勞作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nual Training
作者: 康自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勞作教育係使學生透過手工操作的過程,培養勤勞、精確等習慣,從手工實作中理解科學與數理的抽象觀念,並從手腦並用中幫助學生的心靈與其他官能的成長。
  勞作教育的思想根源於盧梭自然主義的教育哲學,並經裴斯泰洛齊(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費倫柏格(P.E. Von Fellenberg, 1771~1844)諸人之大力倡導與實踐,才確立其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
  將勞作教育在中學課程中加以實踐的,首推美國教育家伍德華(C.M. Woodward, 1837~1914),伍德華接受了由俄國輸入的分析思想,於一八七九年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成立勞作學校,遂掀起了美國手工訓練的運動。除其倡導外,對勞作教育有貢獻的教育家還包括俄國人戴拉墨斯(Victor Dellavos)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第二任校長侖可(J.D. Runkle)。他們都極力推薦手工訓練與工作分析的價值,他們兩位與伍德華都主張在中學階段的課程,除教導學生數學、畫圖、語文等傳統學科外,同時也應該教導學生使用手工具之實務。工具教導與實習應該包括木工、木車工、木模製作、鉗工、鍛造、銅焊與錫焊,以及使用機械工場之工具機,同時亦應隨技術的發展加添一些新的技術。此外,他們也主張學校中的心智學習與手工訓練的時間盡可能各占一半,是則手工訓練與心智學習便可收手腦並用相輔相成的效果。
  經過多年實施之後,伍德華發表的勞作教育的教育效果有以下十四項:
  1.減少學生的退學率。
  2.使學校成為吸引人的地方,使無趣的學科賦予新的生命。
  3.滿足學生活動的需求,因此校內校外的紀律得以改善。
  4.提高學生對機械的興趣,並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
  5.培養學生對真理、簡單及智慧誠實的態度。
  6.培養學生對事物、關係力等之正確觀念,並對別人的觀念表達獲得正確的了解。
  7.協助學生對形狀、材料及製程的體認,有助於科學及數學的學習。
  8.協助學生對職業的選擇。
  9.由於對工業的了解,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10.協助未來的雇主對雇工的評價與尊嚴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11.可刺激創造發明。
  12.對不升學的學生可增進其就業及謀生的能力。
  13.可增進學校的效率。
  14.可造就智慧的公民。
  勞作教育推行以後,雖受到許多傳統教育家之批評,但卻獲得工商界人士、家長、學生的歡迎與支持,因而很快流傳到各地。後來這種教育措施由於社會的變遷而逐漸式微,美工教育(manual arts)遂取代了其地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