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能力分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bility Grouping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能力分組或能力分班是指學校或教師為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而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按照學生能力的高低,將學生編到不同的組別或班級分別授課,以提高教學效果。使用能力分組(班),組(班)內學生的程度比較接近,能力相去不遠,是同質的教學團體。
  在能力分組(班)時,經常實施各種能力測驗作為主要依據;使用較多的是智力測驗、學科成就測驗、一般性向測驗等。分班時,有時根據單一測驗分數,有時使用兩種以上的測驗分數,主要視學校的政策而定。
  能力分組(班)的教學優點是:學生的程度較整齊,教師在教材教法及教學效果上比較容易掌握。不過能力分組(班)可能使分在中下班級的學生有能力不如人的感覺,降低努力的熱誠,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點。
  能力分組(班)對資優或智能不足者的教育,都有效果。如果使用智力測驗作為初步的篩選工具,然後再進一步用特殊性向測驗做能力的診斷,分班的依據比較嚴謹可靠,可使這兩類學生有適當發展能力的機會;中等以下學校為達成特定的教學目的,一般都會依據學生能力之異同,將其分配到固定的班級接受教育,通稱為能力分組。目前各校之能力分組,大致可分為「同質編組」與「異質編組」等兩種類型。
  所謂同質編組或同質編班(homogeneous grouping),係依智力或成績等標準,將能力相近的學生編入同一班級,使全班各個學生的能力差距,減至最低,維持一定程度的同質性,以方便教學。成績好的學生,編為前段班,循級而上,以完成高等教育為目標;成績差的學生,則編成後段班,協助就業,以接受職業訓練為目標。因此,同質編組就是一般人所慣稱的「能力分班」,或「分軌教學」(tracking)。通常升學預備教育,或具有菁英功績主義色彩的教育制度,會實施這種能力分組,讓不同能力或程度的學生互不干擾地殊途發展。
  異質編組或異質編班(heterogeneous grouping)的理念,大不相同。這種分組方式,係將能力不齊的學生編入同一班級,每一個班級裡,有程度很好的學生,也有程度不佳的學生。由於每班的學生,都是異質性頗高的組合,全校或全年級各班之間,遂呈現相當水準的同質性,而無前、後段班的差別。通常共同基礎教育,或具有社會平權主義傾向的教育制度,會實施類似的「常態編班」,讓每一個班級就像社會的縮影一般,各式人等都有,大家共聚一堂,排除等級意識及標籤,互助合作,共同學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能力分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