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聶 - 教育百科
蓋 | |
聶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agné, Robert Mill |
作者: | 王國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心理學的重心移至軍事所需的訓練和測驗,因此散發了有關學習的另一種思考方式。蓋聶(Robert Mill Gagné, 1916~)即是深受二次世界大戰時影響的心理學家,當時被美國空軍指派進行對各種人類技能的評鑑,並擬出訓練計畫。以當時的心理學知識並不足以幫助發展訓練計畫,因此,蓋聶提出了用作業分析(task analysis)的方式來幫助軍事訓練,方式的重點是分析終點作業的組成元素,針對組成元素實施教學訓練;使學習者對每一元素皆能精熟;適當排列組成元素以便在最佳狀態下達到終點作業。蓋聶認為這種軍事訓練的分析程序可以應用於學校教育方面,在數學問題解決的分析上,他發現學生缺少某些程序性知識。蓋聶對終點作業的分析,提出了學習階層(learning hierarchies)的概念,強調先備技能的逐步學習。他也界定了各學科領域的學習層次,並應用於科學課程〔科學-歷程取向〕(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的發展上。 蓋聶也提出學習的五種範疇,指出學習的結果(outcomes of learning)包括語文訊息(verbal information)、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動作技能(motor skill)和態度(attitude)等五種。每種學習結果代表學習的不同表現,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 蓋聶更進一步指出,學習這五種能力所需要的內在心理狀態,即內在學習條件(in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包括習得某能力前學習者所必先具備的內在學習狀態和學習中的認知歷程,所謂先備的內在學習狀態,又分支持性先備條件,是指能促進學習的能力,例如學習者的自信、認知策略、認知結構等,和必要之先備條件,即特定情境的心智技能和程序性知識等;而學習中的認知歷程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其認知歷程與環境產生互動,如知覺、訊息的轉換、儲存、和提取等。蓋聶對認知歷程的概念進一步提出學習九個階段的主張,即注意、期望、提取相關資訊、選擇刺激屬性、語意編碼、提取與反應、增強、製造提取線索和類化等九個階段。綜合這九個階段的意義,則包括了學習的準備、學習的獲得、和學習的遷移。九個階段的實施視學習的技能而定,可能一至數節不定。另外,蓋聶支持學習者訊息處理歷程所需的環境條件(conditions of learning),即學習的外在學習條件(external conditions of learning),是由環境所提供的學習支援即所謂的教學事件(instructional events)。蓋聶的著作很多,包括〔教學設計原理〕(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學習條件和教學理論〕(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教學的學習基礎〕(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教學技術學基礎〕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Foundations)、〔教育、學習和個別差異〕(Educatio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和 〔教學媒體的選擇〕(Selecting Media for Instruction)等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蓋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