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八蜡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bā zh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zhà
解釋:
蜡,周代田事完畢後由官方所舉行的祭祀典禮。八蜡為祭拜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昆蟲八種神明。《禮記.郊特牲》:「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年不順成,八蜡不通,以謹民財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八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八蜡指天子舉行大蜡,祭祀八神。蜡,音ㄔㄚˋ,意為索,即入室搜求之意。蜡祭起源於神農氏,於周朝時每年十二月合聚萬物中水土草木禽獸等有功於農事之神靈,求索而盡饗之。蜡祭須風雨和順、五穀成熟才能舉行。考其用意,在於百姓終歲勤勞,恐其倦怠,使之因蜡祭而聚會飲食,以改變其厭倦之心,而享受豐饒之樂,為政治上一張一弛之道。〔禮記.郊特性〕說:「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蜡,蜡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蜡之祭: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文中末四句為祝辭,由前文可歸納得知所祭祀之八神為:先嗇一,即創始農業之神農氏;司嗇二,指主管農業之后稷;百穀三,指穀神,因百穀之種、物之精英而成化者,皆神之所為;農四,指農官之神,田畯之有功而沒者;郵表畷五,指田間廬舍及阡陌之神;禽獸六,即貓虎之類,助田除害者;坊七,指堤坊,保護川澮之水使不溢;水庸八,指溝洫,流通畝間之水使不涸。〔郊特性〕中又說:「八蜡以記四五,四方年不順成,人蜡不通,以謹民財也,順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興功。」即是人蜡之祭禮係用來表示地方之豐凶,為表示謹用民財,須年成好時才得舉行,用以鬆弛人民終年勞苦的生活,當蜡祭完成之後,收斂積藏農作物,讓農民休息,不再興起勞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八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