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路德的教育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uther's Educational Planning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是西方宗教改革時期領導新教成功的風雲人物,也是開創德國國家教育制度的一大功臣,更是開拓西洋小學制度化與國民教育普及化的先驅思想家。路德以宗教理想來推展教育計畫,在西洋教育發展史上,獨樹一格。以其教育思想與計畫而言,在教育發展導向上,他主張新教學校教育的要旨,在於推展理性的、人文的宗教教育;在教育制度上,他構設一套國家教育的藍圖。因此,路德的教育計畫遠見,持人文宗教觀與國家教育觀,可以說深具理想的創見。
  路德是以研究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354~430)學說聞名的修士,他發現舊教神本宗教信仰的方式,確有諸多不合人情理性之處,不得已另創新教,不但開拓宗教改革的新局,而且打開人文宗教信仰之門。因此新教學校教育的精神根柢,在於強化人與上帝的屬靈關係,及自救永生的生命之路,以此陶鑄成受教者以虔誠的信心,直接與上帝交通的人文信仰態度,以達其靈性解放、人格自覺及理性發達的真正宗教教育目的。
  路德認為人人要求自救,必須人人接受教育,讀解〔聖經〕,去接近上帝,以過純正的得救生活;而要使人人能受教育,國家一定要積極辦理學校教育,政府絕不能推卸辦理學校教育的神聖責任。因此,他提出國家教育的理想與學校計畫,作為新教改革教育,提高全體國民的知識與道德的藍本。
  路德認為人接受教育乃上帝賦予他們的權利,政府和父母應重視子女應享的權利;為了國家的前途,政府必須用教育的力量,訓練年輕一代對家庭、職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所以教育應由國家來辦理,不但要普及社會各階層,而且要男女都受教育。
  路德提出國家教育制度的計畫,將學校教育的系統分為以下三個學程:國民教育的國語小學;教士教育的拉丁中學;人才教育的大學。路德認為教師應有崇高的教育理想與抱負,並不是為了物質的報酬,才會受人們的尊敬,才能肩負國家教育的任務與使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路德的教育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