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學派的教學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gnitive View on Instruction
作者: 李咏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知心理學派無論是早期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近期的發展理論(developmental theories)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均強調個體的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之上。個體將新的刺激予以解釋,尋求意義,而與舊經驗結合成一新的內在知識表徵。此一學派指出,學習者在教室中除了表現可觀察的學習活動外,亦積極進行目標導向的知識整合工作,他們經由模仿專家,與他人討論,也應用適當的學習策略以監控知識的完型建構。認知學派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探索式教學(inquiry teaching)、學習策略教導等;此外,各學科領域的特殊教學策略亦是認知教學研究的重心。
  意義學習由奧斯貝(D. Ausubel)提出,認為新學習發生的關鍵是學生能將其與已有的認知結構內容相結合。促進意義學習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積極的安排教材教法使學習變得易於理解吸收。奧斯貝建議教師在教導新課的起始時提供前導組體(advance organizers),其乃是一種具概要性和綜合性的訊息以協助學生處理新學習材料。
  探索式教學是將教材安排成問題解決的型式,學生藉由對問題探索的動機而去尋求知識的原則,提出假設或統整知識的答案等,此種教學型式又稱為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由美國學者布魯納(J.S. Bruner)所提出,布魯納強調教學者很難結構最佳的教材呈現方式,因此訓練學生學習如何學習以發現知識才是教學的主要目標,法國研究認知發展著稱的學者皮亞傑(J. Piaget)亦強調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基於上述,教導學生學習策略以作為他們自己建構知識的媒介變得重要。學習策略是指學生為促進訊息的吸收和組織所採用的方法,如專心、時間管理、記憶術、做筆記、考試技巧、理解監控策略等等。教師應在學科教學中或特殊時間教導學習策略,不論是個別指導、小團體、書本手冊式或電腦教學設計等均可採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知學派的教學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