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手姿語彙 - 教育百科
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sta-Mudra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術語。梵文hasta指「手、前臂」,而mudra指「印」,合併起來為一雙重語詞,歸諸於手姿。其使用要推溯到吠陀時代(Vedas,西元前2000年到西元前1400年),那時被祭司們一再使用於以自然崇拜為主的吠陀宗教表演中;也有傳統不變的六種手印,呈現佛祖姿態,以及代表他一生中相對的階段。在印度舞蹈研究裡,常將hasta與mudra相混淆,hasta是手或前臂的姿勢,而mudra一定不能用來指動作,它的原始意義指一個印,是固定永恆的形式,可說mudra是一個字,而hasta是很清晰地用動作去說明所創造的字;mudra僅為符號,而hasta則移動、描繪或指向注意力於位置和地方;hasta是舞,而mudra肯定是儀式;這兩種要素在印度舞蹈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至於將「印」引用到舞蹈,則始於印度藝術發展的古典時期,有無數論文(有些尚為手抄本)都曾闡述及解析這些手印,研究範圍擴及各式各樣的舞蹈類型,從《巴拉他納亞舞》(Bharat Natyam)到《卡達卡利舞》(Kathakali),以及《奧利西舞》(Orissi或稱Odissi)。雖然所有舞蹈形式中,都經常出現相同的「手印」,不過卻有相異的名字和用法,例如《巴拉他納亞舞》有二十八(或三十二)個手印字根,《卡達卡利舞》有二十四個,《奧利西舞》與其他舞蹈類型共同的大約有二十個,根據這些手印字根,以《卡達卡利舞》發揮得最淋漓盡致,有為數最多的手印組合,《卡達卡利舞》表演者,能創造一個約多達九百個手印字根所組合起來的辭彙。它們劃分為三種可能:一、sanyukukta,兩手作出相同的手印;二、asayukukta,只用一手做出手印;三、misra,兩隻手各做不同的手印。運用這些手印,在不同空間用不同的方式,當然也和身體及臉部表情有關。
參照:
Eugenio Barba & Nicola Savarese《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1991.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手姿語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