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語意記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mantic Memory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語意記憶係指吾人對外在世界的認識。與其形成對照的是「情節式的記憶」(episodic memory),即指吾人對個人經驗的認識。盡管語意記憶的原本概念是吾人對語言的認識,如今則被慣用成吾人對世界的日常認識,例如「十姊妹指的是鳥」、「推車比鞋子大」、「椅子有腳」及「爆竹有危險性」等。有人認為語意記憶在其記憶系統中有著獨立的功能,和情節式的記憶及其他類型的記憶是區分開來的。不過,這種分法在此時顯然是不成熟的,因為尚無足夠的證據可下結論說吾人有一個以上的長期記憶系統。
  有關語意記憶的研究,在概念的知識部分可區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概念屬於各種不同的類型。第二類:概念有其特定的性質,同時與其他概念間有特定的關係。第三類:概念與其他概念可相互結合。
  類別知識(categorical knowledge)是第一類語意記憶的研究中被研究得最多的領域,因此,完整的發現較多。其中首推代表性效應(typicality effect)。代表性效應是指:在某一類別的知識中,要確認好的例子遠比要確認差的例子來得容易。例如,要人們決定「麻雀是鳥」要比決定「雞是鳥」來得容易。另外一個效應是關聯性效應(relatedness effect),也就是:錯誤的敘述比較容易被指出來,尤其是當主詞與述詞之間沒有關聯性時。例如,要指出「鵝是工具」的錯誤顯然比要指出「鵝是哺乳類」的錯誤來得容易,因為前者的不關聯性比較明顯。類別知識的其他效應還包括:尺寸效應(size effect)、熟悉性效應(familiarity effect)及文脈效應(context effect)。不過這些效應的爭議性仍多。至於有關類別知識是如何在記憶系統中呈現的,則迄今尚無定論。
  第二類是有關概念性質和概念間相關性的研究,主要的重點在於判斷相關性的程度。在這方面的數項效應中,研究最多的首推符號距離效應(symbolic distance effect),是指:概念間的距離較大者比概念間的距離較小者為較易判斷。例如,要決定「書桌比草莓大」與「書桌比狗大」時,前者比較容易。概念間相關性的效應還包括:一致性效應(congruity effect)、弓形系列位置效應(bowed serial position effect)、文脈效應、分類難度效應(categorization difficulty effect)及參照點效應(reference point effect)。
  語意記憶的第三類研究是概念結合性的探討。有些概念的結合性較單純,有些則較複雜。例如,「紅球」可以改寫成「紅色的球」,其中「紅色」是述語形容詞。但是,「瘧蚊」卻不能改寫成「瘧疾的蚊」,因為「瘧疾」非述語形容詞。後者的結合顯然是較複雜的。總之,吾人對世界的認識將影響到對事物的認知,由此可見語意記憶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意記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