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適性學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daptive Program
作者: 郭玉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針對學生個別差異而進行的適性教學可分成兩個層次,即微觀及鉅觀層次。微觀層次係教師在教室內教學時,針對學生的性向、學習速度、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而調整時間的分配、教材的選擇、教學策略等等。鉅觀層次則由學校採用適性學程,這類學程通常由校外的研究發展中心或實驗室所設計,大都係全套課程(package),由學校採用後交由各班實施。這類學程為適應學生在動機、興趣、性向、學習速度等方面的差異,提供多樣化的教材與教學策略讓教師能有所選擇。
  適性學程的源起,可追溯到一九二○年代的道爾頓(Dalton)及文納特卡(Winnetka)計畫、一九五○年代發展的編序教學,一九六○年代以後陸續發展的個別處方教學模式(individually prescribed instruction, IPI)、個別輔導教育模式(individually guided education, IGE)、凱勒個人化系統教學模式(Keller's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PSI)等等都屬於適性的學程。以下舉兩個適性學程的實例以作說明。
  第一例是IGE,著重整個學校環境的改變,包括學校與家庭關係的建立及整個學校進行持續的研究與發展,其核心則是適性教學模式。學校首先依據學生在成就診斷評量上的表現及動機來決定個別的教學目標。目標確定之後,教師可實施有變化的教學類型,這些變化包括教師的指導方式、與其他學生互動的時間、與不同教學媒體互動的時間、不同規模之學生團體活動等。在教學之後則進行評量,依據學生達到目標的情形再決定實施新的單元或進行補救單元。IGE在實施一段時間之後,學者們在美國選了六所示範學校進行評量,這六所學校宣稱已完全實施IGE,但實施的方法與型態並不相同,學校所在地之社經背景會造成影響。
  第二例是適性學習環境模式(adap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model, ALEM),是匹茲堡的學習研究發展中心所研擬的,主要應用在小學階段。在此模式中,學生的作業是個別化的,依據學生起點能力評量的結果來設計。對較快或較慢的學習者有補充或補救教學,其最終目的在於促進所有學生基本能力的發展。為協助學校實施,ALEM提供一套組織結構,內容包括教學的管理系統、家庭的參與、協同教學,以及教師的在職進修。部分學者對於實施這個模式的學校進行大樣本的評量,結果證明這個模式在低社經背景的學校幾乎能完全實施,且能提供學習閱讀與數學的有利條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適性學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