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辟 - 教育百科
辟 |
|
- 部首 辛
- 部首外筆畫 6畫
- 總筆畫 13畫
- 漢語拼音 [一]bì[二]p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 |
解釋:
[名] 君主。《書經.洪範》:「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動] 1.徵召。《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靈帝末,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辟之。」《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2.驅除、屏除。如:「辟邪」。《楚辭.屈原.遠遊》:「風伯為余先驅兮,氛埃辟而清涼。」漢.王逸.注:「掃除之也。」明.陳繼儒《李公子傳》:「忽有執公子衣者曰:『願辟人,臣有所言,公子不憶於陵時乎?』」 3.躲開、迴避。通「避」。《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ì |
解釋:
[名] 1.法度、刑法。如:「大辟」。《詩經.大雅.板》:「民之多辟,無自立辟。」漢.毛亨.傳:「辟,法也。」漢.桓寬《鹽鐵論.周秦》:「故立法制辟,若臨萬仞之壑。」 2.荒遠幽隱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一》:「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 [動] 1.開拓。通「闢」。《詩經.大雅.江漢》:「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2.排除、駁斥。通「闢」。如:「辟除」、「辟謠」、「辟邪說」。 3.比喻。通「譬」。《荀子.王霸》:「是過者也,過猶不及也;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4.捶胸。通「擗」。《詩經.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5.偏頗、偏私。《管子.任法》:「卿相不得翦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親愛。」 [形] 乖僻、偏邪。通「僻」。《莊子.秋水》:「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禮記.玉藻》:「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注音: | ㄆㄧˋ #⑴ㄅㄧˋ ⑵ㄆㄧˋ |
正字: | 闢 |
異體字/附錄字內容: |
〔關鍵文獻〕 《增廣字學舉隅.卷四.一字數音》。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辟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